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四九起义:点燃皖北革命烈火

安徽日报 2018-12-14 11:12 大字

■ 本报记者 殷骁

阜阳市颍泉区邵营镇王官集行政村北侧山丘上,矗立着一座10米高的“四九起义”纪念碑。今年恰逢“四九起义”90周年,前来这里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们络绎不绝。

阜阳地区1925年起就有了党的活动。在党组织领导下,皖北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到1928年3月底,中共皖北特委党员人数达1300多人,农民协会会员达1万人。同时,在阜阳县的行流集和插花集等地还组建了2000人的农民赤卫队,并控制了国民党十九军(高桂滋部)教导团6个连的武装力量。

192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指示皖北特委“发动群众斗争,领导群众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皖北特委计划在4月底或5月初首先发动国民党十九军教导团士兵起义,十军军校学员和农民赤卫队配合占领阜阳城,然后亳县、蒙城、太和等地一齐响应,创建皖北革命根据地。因叛徒告密,反动派获悉起义计划后采取行动,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4月8日,皖北特委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

4月9日凌晨,大雨滂沱。阜阳东门起义士兵按计划将浇上煤油的棉絮点燃,发出起义信号。十九军留守司令部特务连士兵解除了军部门岗,占领阜阳东门。驻守城内的反动派开始反击,镇压起义部队,东门得而复失;驻扎在城外三里湾的教导团6个连,在共产党员昌绍先和杜聿德领导下继续发动起义,击伤团长,直奔阜阳东门。因雨势阻隔,攻城久攻不下,起义部队遂前往文峰塔下集合。起义总指挥魏野畴在得知起义已按计划发动后,即率城内起义士兵前往接应。由于此时东门已经失守,魏野畴等无法通过,不得不改变出城路线,放弃占领阜阳城的计划,向农村转移。

4月9日上午,昌绍先、杜聿德等到达王官集,与农民赤卫队会合。下午,起义部队在王官集大寺庙召开皖北工农兵起义大会,宣布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当地许多青年纷纷参加,红军人数达到近2000人。 4月11日上午,高桂滋部留守司令王守义纠集约2000余人疯狂反扑,包围王官集地区。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敌人打散。魏野畴率另一路队伍约200多人向阜阳西南方向转移,遭国民党部队截击,被迫遣散。亳县、太和、颍上等地的暴动计划,由于阜阳起义失败未来得及实施。此次起义中,魏野畴、昌绍先、杜聿德等80多位共产党员、农民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壮烈牺牲。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阜阳“四九起义”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和第一支工农红军,极大地鼓舞了皖北人民的斗志,在安徽乃至全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新闻推荐

老城区公厕增设婴儿护理台

本报讯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委日前表示,为提升公厕人性化服务功能,方便特殊群体如厕,该区在繁华路段周边15座直管公厕新增折叠式...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