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王汉奎:游子返乡创业 助力乡亲脱贫
王汉奎(右二)与村干部一起查看树木长势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地处淮南、蚌埠、亳州三市交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十有八九外出务工,王汉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初中毕业就外出闯荡,如今45岁的他,俨然已是乡亲们眼中的“小老板”。可他致富不忘家乡,去年,他决定返乡创业,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王汉奎说:“这个村曾是外地姑娘不愿嫁、本地青壮年留不住的地方。”由于贫困,初中毕业的王汉奎不得不外出谋生。30多年来,他干过泥瓦工、装潢工、机电工……为人低调、忠厚老实的王汉奎,不管干哪一行,都诚实守信、做事务实。虽然长期在外,但是王汉奎的心一直心系家乡,想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2017年9月,蒙城县出台林业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种植林木、果树,发展林业生产,财政给予补助。村干部入户宣传政策,反复动员,可是大部分贫困户对这突如其来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还不适应,工作进度缓慢。面对这种情况,村“两委”决定让能人带动,就找到王汉奎,让他先行投资,成立林业种植合作社。王汉奎二话不说,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就牵头贫困户成立了景盛林业种植合作社,签订了与村委会、贫困户的三方协议,并先行垫资流转土地近300亩。
“今年先种风景树,后年再种果树,拓宽致富渠道。”王汉奎对乡亲们说。王汉奎到处考察苗木种植基地和批发市场,邀请专家周密论证,研究苗木市场形势,决定先种植榉树、樱花、石楠、木瓜等风景树种。有了能人示范带动,有了合作社先期投资,有了市场风险保障,贫困户可以安心地在林地浇水、松土、除草、剪枝,搞好田间管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争取实现早日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40户136人脱贫。
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王汉奎早年间在浙江、江苏的沿海城市打工,那儿的城市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想到自己村里的落后面貌,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村民也向往像城里人一样走在干净的水泥路上,晚上有明亮的路灯,农闲的时候能够跳跳广场舞。可是大李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并不能满足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家乡生我养我,我得为它干点实事儿。”王汉奎说。于是,他热心家乡村庄改造建设,多次慷慨解囊,捐资公共项目建设,目的就是让乡亲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里每年的一事一议项目也成了王汉奎的“香饽饽”,这些原本在村里很难议成的项目,在他的努力促成下,都落地实施。
2017年,村里主张磨王庄路灯亮化一事一议,群众须自筹资金7.5万元,上级财政配套20万元。村干部多次协商收缴未果,眼看项目面临“流产”。王汉奎主动找到村委会,自愿与其他两人一道共同出资7.5万元,不再让群众交钱。磨王庄路灯亮化一事一议项目“撮合”成了,如今69盏太阳能路灯有序安装在庄内主、支干道沿线,群众夜间出行方便了。
今年的一事一议项目正在商议之中,王汉奎积极主动协调每家每户,力争实现庄内水泥路“户户通”,彻底改变村庄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
崇文重孝的“上进人”
很多年前,王汉奎因为家庭贫困早早辍学,这一直是他心头的痛。虽然王汉奎仅是初中毕业,但是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通过自考,如今已获得大专文凭,并且考有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机电维修等多个专业资格证。事实证明,王汉奎所学的知识大有用处,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知识的重要性深有体会的王汉奎,只要看到村里有因贫失学的孩子,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没知识就没出路,不上进就会落后。”王汉奎说。
王汉奎是个孝子,外出务工的几十年间,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回到家乡,看望双亲二老。去年12月,母亲生了场大病,他一直陪在病床前,寸步不离,悉心照顾母亲。除了孝顺双亲,他还在乡邻中倡议,要善待老人,厚养薄葬,并计划投资建设移风易俗文化礼堂,以自己行动在村里形成尊老孝亲、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另外,王汉奎还十分重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所在的磨王庄有一块空闲地,地处庄中心,很适合建广场,他就用自家的宅基地进行置换,并投资近10万元进行硬化,并从上级争取配套安装健身路径、篮球架、乒乓球桌,一个6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在全村率先建成,深受群众欢迎。“每天来这跳跳舞,心里高兴。”村民姜秀芝说。
在有些人看来,王汉奎个人出资建广场、装路灯,是个“傻子”,可他“傻”有其乐,能给乡亲们做点事情,他有着满满的幸福感。近期,王汉奎即将从预备党员转正,这也圆了他多年以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梦想。
(记者魏军 文/图)
新闻推荐
2018年以来,蒙城县双涧镇坚持把做好信访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在信访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不误”,取得了良好成...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