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块做减法 给收入做加法 蒙城“一块田”改革让土地迸发新活力

亳州晚报 2018-06-05 08:37 大字

[摘要]蒙城“一块田”改革让土地迸发新活力

合成“一块田”后,卢良军家的十余亩麦子只用了约三个小时就收割完成土地调整后,双龙社区村民卢洪伟家的地块由八块变成了一块

□本报记者 蒋加磊 杨文刚 李锦文 文/图

编者按:四十年前,小岗人按下18个红手印,包括亳州在内的全国农村改革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歇。

从“一块地”改革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到土地确权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再到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动创新创业大潮…… 四十年来,亳州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出的“改变”,“改”出农村发展的新活力,“变”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今日起,本报推出“40年改革创新路·黄土地上新活力”系列报道,展示亳州市四十年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所取得的新变化、新成就、新气象,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巴掌田”成了“一块田”

40年前,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按下手印,约定“分田到户”,土地“大块变小块”;如今,蒙城县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互换合并,让土地“小块并大块”。“巴掌田”变成“一块田”,在减少地块数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农户种地的成本,并为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基础,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

6月1日,蒙城县乐土镇双龙社区村民卢洪伟家的小麦熟了。一台收割机从上午九点多钟进地到中午十二点多钟,十二亩地的小麦就全部收割完成。

“这就是一家一块地的好处。”卢洪伟笑着说,从2009年开始,他们村实行土地互换合并,一块块的“巴掌田”变成了“一块田”。“我们家原来有八块地,最大的一块地两亩半,最小的只有一亩多一点,调整以后变成了一块地。以前收麦至少要两天的时间,现在三个小时就收完了。”

卢洪伟家的八块地中,相距最远的两块地距离超过两公里,无论是种植、田管,还是收割,都很麻烦。“比如说收麦子,其中一块地熟了,你得等到收割机收到那里了才能收,比较耽误时间,现在麦子熟了,一下子就可以收完了。”

双龙社区党支部书记柳向阳介绍,一户一块田就是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将村民组的土地集中重新分配,合并成每户一块田。但每户拥有的土地,还是按照1994年土地承包时人口、地亩不变。

“如果是小块地,我们一天只能收三四十亩,大块地一天可以收一百多亩。”农机手曹立辉介绍,他们现在把路上“跑空”的时间转化为了作业时间,效率明显提升,收入自然也随之增加。

来自山东潍坊的农机手刘新会,今年是连续第二年到乐土镇收麦子。“这边的地块比较大,收割效率比较高,能多挣钱。”刘新会笑着说,如果没什么意外,明年他还会再过来的。

目前,除了三个村因城市规划未实施外,乐土镇18个村全面实现了“一块田”改革。

“一块田”降成本、增收入

虽然“一块田”改革广受群众好评,但是这项改革刚开始实施时,并不顺利。

2009年,乐土镇双龙社区启动新农村建设,采取各村滚动聚集的形式统筹450亩规划用地,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需要进行大调整。“有的村民就说,现在土地这么零散,能不能趁着动地的机会合并成一块地。”柳向阳说,他当时听了很受启发,就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听取意见,多次召开村两委和群众代表会议,讨论实行“一块田”的可能性。

一听说要调地,不少人不乐意。有人的田靠路边、渠边,不愿换;有人开垦了荒地,不愿调;有的土地肥沃一些,不想动……“首先要保障大家的利益,然后整个过程要公开透明。”柳向阳说,村民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土地归属,对于肥力较弱、位置较偏的地块,以1.1亩或者1.3亩折算为1亩,重新规划地头路、桥、排水沟等。

“巴掌田”变“一块田”,种地的效益高了。“现在不仅省了肥料、劳力,亩产还提高了一二百斤。”双龙社区村民卢良军介绍,他估算了一下,土地调整以后,他家每亩地每年可增收四五百元。

在看到乐土镇的成效后,其他乡镇纷纷效仿。2013年,蒙城县在坚持“三个不变”,即坚持农地农民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坚持原村民组互换并块范围不变的前提下,全面启动了户均一块田改革试点。

目前,蒙城县共有263个村、5210个村民组开展了“一块田”改革,占全县总数的近80%。

黄土地焕发新活力

“一块田”成方连片,基础设施投入跟进,打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土地流转、联耕联种等形式应运而生。

在蒙城县乐双家庭农场内,一排排小树郁郁葱葱,迎风招展。8年前,来自江苏省丹阳市的杨国庆从乐土镇双龙社区流转了200亩土地,搞观赏苗木种植。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占地已经超千亩,经营范围也扩大到了瓜果种植和养殖等方面。

“当时来流转土地的时候,就是看中这边的土地地块比较大,和农户协调相对比较方便。”杨国庆说,现在他的家庭农场在当地招聘的长期工就有四五十人,每人每月的工资都在两千元以上。

“如果不是一户一块地,很多地我根本不敢流转,太零散,根本没法种。”蒙城县立仓镇炮台村种植大户王玉介绍,同村有位名叫王维贤的村民,年过七旬,想把土地流转出去,但家里的10亩地有八块之多,“调整以后,我把地流转过来了,他也不要操种地的心了”。

“以前我们只接大户的订单,小农户三五亩地,跑一趟还不够油钱。”位于双龙社区的青山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柳青山介绍,现在一家一户都是大块田,统一耕种收,效率高了,成本就低了。

蒙城县农经站站长冯怀宇介绍,土地细碎化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且限制了社会资本的注入,束缚了农业的发展。“巴掌田”调整成“一块田”,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必要的土地保障。集中成片的土地又使得种植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条件。

“户均一块田改革有力促进了土地流转,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并引进了社会资本注入,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这也将为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冯怀宇说。

新闻推荐

蒙城一院天使志愿者参与蒙城县无烟日宣传倡议活动

为营造一个健康、清洁、无烟的社区环境,近日,蒙城县健康促进县创建办、县卫生计生委、县爱卫办、县疾控中心联合在圣人殿...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