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引领道德新风

安徽日报 2018-05-09 10:00 大字

“中国好人”看安徽,“安徽好人”数蒙城。蒙城县目前已有4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37人获“安徽好人”及提名。日前,记者走进好人辈出的蒙城县进行探访——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本报“聚焦乡村振兴”栏目继推出“产业篇”系列报道后,今天推出“乡风文明篇”系列,重点报道安徽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风文明的一批典型。

■ 本报记者 余晓林 孙海涛

蒙城是庄子故里,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君子文化的熏陶,这里民风敦厚、乡风淳朴。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曰:“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 ”多年来,该县唱响“选树、礼遇、宣传、培育”好人四部曲,涌现出一大批“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引领社会风尚崇德向善,好民风带来好乡风。目前,该县已有4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成为安徽省获评“中国好人”最多的县(不包括区);37人荣获“安徽好人”及提名称号,92人荣获“亳州好人”称号,评选产生“蒙城身边好人”400多人。

坚强村姑演绎乡村最美“爱情故事”

一个85后的农村姑娘,为了一份爱的约定,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嫁给了因突发意外导致半身不遂的男友,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瘫痪的爱人,相濡以沫演绎出一首最美的“乡村爱情故事”。

在乐土镇乔圩村,记者辗转找到李玲利的家。 “你们稍等一会,她到村里快递站发货去了,很快就回来。 ”李玲利的丈夫范志友趴在床上对记者说。

等候的间隙,记者环顾这两间简陋的小屋,只有几样简单的家具,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屋里屋外都很整洁。

记者问起他家的生活情况,小范有点腼腆地说:“家庭里里外外全靠爱人操劳,生活虽然艰难,但感到很幸福。因自己瘫痪,爱人没法出去打工,靠种几亩地维持生计。 2013年,我们借钱盖了一个羊圈,养了200多头羊,但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她一个人养这么多羊又特别辛苦,去年8月把羊全卖了,没有赚到钱还亏了不少,不过还是挺过来了。现在经朋友推荐,我们做起了微商生意,代销广东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产品,生意刚有点起色。 ”

说话间,李玲利从外面风尘仆仆地走进来,顾不得擦汗就坐下与我们攀谈起来:“我学做微商已经半年了,代销某品牌化妆品。现在微信朋友圈有2000多人,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回头客挺多的。今天刚发了7单货,能挣几百块钱。 ”今年31岁的李玲利端庄秀丽、性格开朗。

“你自身条件这么好,小范出事后要你离开他,为何还要坚持嫁给小范呢? ”记者问她。

“为了一份约定!我与他在苏州一家服装厂打工时相识,本来约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结婚。 2006年初,他不慎从宿舍5楼坠下,导致下肢瘫痪。当时他家实在太难了,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我若离开,谁来照顾他。正是看到他这样我才不能离开,如果他是工伤赔个百把万,说不定我还真离开了呢。 ”李玲利动情地说。 “当我父母知道这些情况后,曾极力反对我们继续交往,更不同意我们结婚。我曾两次被父母强行拉回家关了起来,但我还是偷偷跑回来了。当时小范怕拖累我,甚至以轻生相逼,让我离开他,但我不能丢下他不管啊! ”

为了这份爱的约定,李玲利毅然嫁给了范志友。 11年来,她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每天不仅要为生计操劳,还要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 “那时她才20岁,天天照顾小范,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姑娘。 ”乔圩村村委会主任段兴华告诉记者,李玲利的事迹传遍了十里八乡,很多村民把她当作好媳妇的榜样。 “县里还根据他俩的故事编了一出话剧 《爱的奉献》,在剧院演出,大家看了都很感动。 ”

“不管以后怎样,我们都会互相扶持着走下去,把日子好过,靠自己的努力去面对一切。 ”从李玲利脸上,记者看到的是乐观与坚强。

该县文明办副主任孟凡辉告诉记者,2017年6月,李玲利入选“中国好人榜”。今年1月,她又当选为省人大代表。为了激励和表彰像李玲利这样的好人,蒙城县不断建立完善“好人”帮扶机制,凡获得“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安徽好人”等,在经济上给扶持、在政治上给待遇,倾力打造“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弯腰老师”为农村娃架起“希望之桥”

在蒙城县篱笆镇姜刘小学,经常会看见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弯着腰,手里拿着教案和课本,步履艰难地走向教室,他就是在这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坚守了30余年、被当地群众称为“弯腰老师”的朱景科。

今年57岁的朱景科一直在乡村当教师,1988年,他被查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由于当时学校教师紧缺,他拖到暑假才去省城医院治疗了一个假期,开学后就回到学校,此后再没有请假去治疗过,病情严重时就吃点止痛片,常年忍痛坚守在讲台上。

4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朱老师家,刚上完一节课的朱老师正在休息,在讲台站了45分钟,坐在椅子上的朱老师腰都弯成了90度。由于第二节课的时间快到了,刚与我们聊了几句,朱老师又起身向教室走去。他家距离教室不足300米,正常人步行仅几分钟,但对朱老师来说,至少要吃力地走半个小时。为赶时间,他只好骑着电动三轮车去上课。

“身子不能直立,稍微抬一下腰就感到关节疼痛,每逢阴雨天或冬季,腰就疼得更厉害,他每天都靠吃止痛药来缓解病痛,但在讲坛上一站就是30年。”同事朱景强告诉记者,朱老师现在依然教2个年级2个班,每周上20节课。

“他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的教案也是一流的,曾多次获奖。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很多年轻教师,全校师生都很敬佩他。 ”同事朱景强老师补充说。

“朱老师病了还给我们上课,每次上朱老师的课,我们会轮流把自己的板凳让给他坐,怕老师站累了。朱老师的课讲得好,大家都爱听,我们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报答老师。”记者问教室里一位学生为何站着上课时,12岁何玲站在座位上认真地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学生们的眼中,朱老师弯着的腰就是一座桥——是一座让他们通向未来的“希望之桥”;在同事的眼中,朱老师讲授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2015年9月,朱景科荣获 “全国师德标兵”称号;2016年6月,入选“安徽好人”;同年8月,当选为“中国好人”。

“好人老魏”以“凡人善举”温暖乡梓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容易。老魏真是个好人呐,他做的好事太多了,估计连他自己都数不清。 ”4月27日,在蒙城县漆园街道太山村,提起村支部副书记魏振海,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面容黝黑、年近六旬的魏振海,面对记者的来访有点拘束。 “俺是农村人,也是个村干部,为乡亲们做点事都是应该的。 ”他憨厚地说。

老魏家过去很穷,小时候家里经常受到街坊邻居的接济和关照。 “从儿时开始,我就想长大以后也要尽力帮助别人。 ”老魏笑着说。

2004年春节,老魏去漆园办事处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看着他们渴望亲情的眼神,老魏冒出一个念头,决定与这些老人结“穷亲”。从那年开始,老魏先后与周边两家敬老院近100多位五保老人结成了亲戚,每年中秋、春节,老魏都会去敬老院给五保老人送米面和猪肉、香油,这一送就是15年,每年两节从未间断。

“他们无儿无女,我能给他们带去一点温暖,也感到很高兴。 ”老魏说孝敬老人是应该的。

其实,老魏家并不富裕。几年前,他省吃俭用办起了一家手工榨油作坊,靠加工出售麻油挣点钱。这些年,他资助过贫困大学生和留守儿童、捐资修路、结对帮扶10户贫困家庭,此外,还多次为公益活动捐款,每年坚持无偿献血,最近又捐赠18辆环卫车用于全村保洁……村民们粗略估算,老魏这些年捐的钱物有50多万元。

“你做的好事中,哪一件事印象最深?”记者问他。“那是1989年的一天,一位村民患重病急需动手术,但他家很困难,我半夜起来把家中仅有的3袋黄豆偷偷拉到城里卖了,300多块钱全部拿给他看病。第二天早晨,父母发现黄豆不见了,以为是小偷偷走的,母亲为此大病一场,直到她80多岁去世,我都一直瞒着她,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老魏提起此事,声音哽咽,眼眶湿润了。

太山村支部书记朱俊军告诉记者,老魏做好事不图名利,在当地很有威望。2013年10月,魏振海入选“中国好人榜”。

在“蒙城好人馆”里,专门建了一面好人“笑脸墙”,记者看到了朱景科、李玲利、魏振海等众多好人的头像。县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蒙城率先在皖北地区建起350平方米的县级好人馆,全方位展示身边的好人风采。同时,县城还建有好人大道、好人长廊、好人墙等,各个乡镇都建有好人榜,将蒙城所有好人和道德模范列为新乡贤进馆入志。 ”通过搭建和培育“好人帮好人、好人带好人”的平台,举办好人事迹巡演巡讲巡展等活动,让好人事迹进村镇、社区,进学校、机关,使得全县“见贤思齐”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每逢秋冬季节,雾霾频发,困扰着百姓生活。呼吸新鲜空气,成为群众的热切期盼——如何让空气常新?

本报记者夏胜为雾霾困扰百姓生活涉气环境投诉较多“一到冬天,雾霾就经常出现,天空灰蒙蒙的,家里老人和小孩都感到嗓子不舒服,真是让人烦心!”一说起雾霾,合肥市民蒋燕就觉得有点烦。与蒋燕有同感的...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