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民变身“葡萄达人”
乔同坤查看大棚里蔬菜生长情况
残病,让生活举步维艰
17岁出门打工,凭借知识技术赚的小金库,乔同坤成为村里第一个盖起楼房的富裕户。2006年,一场大病摧毁了他健康的身体,但即使是病痛折磨也无法让他向命运低头;2013年他从一片葡萄林起家,发誓脱贫不凭等靠要,自力更生来致富。如今,他不甘现状,通过土地流转上百亩土地,种植各种蔬果,带领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11月23日,冬日的乡村在旷野中有些寒风瑟瑟,可对于蒙城县乐土镇乔圩村的乔同坤来说,可是个好日子,一连串的喜事和鼓鼓的钱袋子让他觉得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儿生活了!
“现在大棚的莴苣和豆角正是丰收期,反季节蔬菜即使价格高也能畅销。”乔同坤乐呵呵地和上面拉货的买家算着账。看着手中的红票子,乔同坤感慨着,做梦也没想到双腿残疾、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还能当上老板,仅靠技术和智慧就能让他摆脱贫困。
乔同坤一家是村里的名人,兄弟几人年轻时都是“高材生”,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大学。然而因家庭贫困,父母无法同时供应兄弟几个读书,乔同坤就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南下打工,成为电子厂一名工人。凭借过人的技术,在九十年代就能拿到2千元的月薪,成为村里的富裕户,盖上了楼房。
然而,命途多舛,2006年正在事业上升期的乔同坤,在工作时突然觉得身体一软,就再也不能站起来。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病变,病情严重到压迫下肢神经无法行走,医生告知可能后半生就无法行走了。
乔同坤倒下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就没了。为了给他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卖掉了楼房,借遍了所有的亲戚。这也让乔同坤一下从云端跌落到地上,变成了需要帮扶救济的贫困户。
脱贫,产业带动政策帮扶
得病后的日子,成为乔同坤最不愿回想的几年。“好好的一个人,突然瘫了,从别人羡慕的对象变成一贫如洗的贫困户,这样的落差让人怎么接受呢?”乔同坤说,得病时大女儿正在读小学,小儿子刚刚五六岁,最贫困的时候甚至连孩子读书的钱也拿不出来。
“最让我难受的是,孩子对我说,他想尝尝肉的味道。”乔同坤说,疾病加上生活的落差让他一度抑郁崩溃,幸好有家人的鼓励和陪伴,妻子不离不弃的照顾,兄弟出钱出力的帮忙,村里逢年过节也会送去慰问品。
随着治疗,乔同坤的身体逐渐好转。“看着我的孩子和关心我的人,我暗暗发誓,这辈子不能就这样躺着过了,我得像个男人一样站起来。”只要有空,乔同坤就会在妻子的帮助下,下床练习走路,休息时就到处借书读报,学习知识寻找商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乔同坤听村干部说,帮扶政策中有一个项目,可以为创业的贫困户,提供贷款,并免费提供技术和扶贫大棚。这个消息,重新点燃了乔同坤生命的火种,“既然要站起来,咱就不能靠帮扶生活,得自己谋发展路子。”
于是,乔同坤决定,靠自己以前学到的技术和知识,建一个养殖生态园。
奋斗,行走在致富的大道上
“我刚毕业的时候,学过葡萄种植技术,就想着先从种葡萄开始。”乔同坤说,创业初期缺乏资金,除了贷款外,他还联系了以前外地打工时的工友,邀请他们入股,因他在朋友中一直够义气讲信誉,很容易地就筹集到第一笔资金。2013年,乔同坤开始成立合作社,种下几十亩寄托着希望的葡萄林。
从外地引进并栽植的无籽葡萄,皮薄肉甜,来年一成熟,在镇里的帮忙宣传销售中,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这也让我手头的资金更宽裕了,开始扩大种植规模,流转更多的土地,种植黄桃,在帮扶大棚里种上各种蔬菜。”乔同坤说,虽是第一次成立合作社,参与蔬果种植,但市里和村镇一直有技术培训,并派了技术员上门辅导,这让他的创业少走了许多弯路。
随后,镇里和村上还修建了村村通,一条条柏油路直通合作社门口,收购商可以直接上门收购。随着发展壮大,目前乔同坤作为法人代表成立的乔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占地258亩,被指定为乔圩村扶贫基地,吸纳60多名村民在合作社里工作,其中十多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
“由于国家的好政策,有人安逸于做贫困户,等、靠、要的现状严重,比起现实生活的贫困,思想上的贫困更可怕。”乔同坤说,生活稍微好转后,他就提出退出帮扶行列,并自愿提供岗位带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创业致富。
下午5点,夕阳西下,乔同坤跛着仍行动不便的双脚,在种植园里查看种植情况。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得很长,在他心中,奋斗仍在继续,致富的希望就在不远方等待着。
(记者 李锦文 实习生 茹艳丽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确保2018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任务顺利完成,蒙城县篱笆镇扎实推进筹资及信息录入工作。该镇落实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制,确保村不漏户、...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