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植,致富不走“寻常路”
代廷好育的西瓜苗村民在草莓基地忙碌
本报讯3月7日,阳光明媚,大地回春。在利辛县中疃镇周集村,代廷好拄着拐杖在西瓜大棚里观察刚刚移栽的西瓜苗长势,“西瓜苗盖了两层‘塑料被’,第一层温度能达到二十摄氏度,第二层温度能达到三四十摄氏度,加快西瓜生长。”
去年,代廷好种了10亩西瓜,亩产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今年他准备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种了8亩西瓜,离30亩的计划还有一定距离,“最近天气降温,等天气回暖了就抓紧移栽,这样才能确保5月份西瓜提前上市。”
代廷好承包了80亩土地,集中在两个地方,种植西瓜的这块地有50亩。他指着记者前面的几个塑料大棚说,去年这里种了3亩甘蔗,虽然规模不大但卖了三四万元,收入非常可观,所以今年他打算种10亩甘蔗。
走在代廷好的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大棚里还种了不少蔬菜。代廷好说,去年冬天他种的蔬菜有芹菜、四季青、大白菜、小青菜……由于蔬菜价格较高,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四季青可以自己留种,但芹菜和小青菜不会留,不然能省不少钱。”代廷好谈起了自己的种植经。
代廷好不仅自己是种植能手,还帮助其他村民提高种植技术。2011年,利辛县科技局在代廷好家里设立了“科技书屋”,赠送了大约3万块钱的图书,大部分都是农业种植和养殖方面的,“县科技局已经通知我,让我明天去领新书,听说有上万块钱的新书。”代廷好高兴地说。
记者驻足在书架前,代廷好如数家珍地介绍着里面的书籍,“实际的书比这多,都被村民借走了。等新书到了,书屋就更丰富了。”
去年12月份,代廷好的“益农信息社”获得了利辛县农业农村局的批复,4月份就能投入使用,“到时村民的农作物、家禽等都可以在上面免费登记,把东西卖到全国各地。”代廷好说,以后的农民不但能靠科学种好田,还能靠“科学”卖掉粮。
(记者李鹏文/图)
生态种植创业忙
本报讯3月8日,在谯城区十八里镇西苑生态采摘园蒋李基地,负责人褚文龙正在指导工人施肥。“刚开春,有点忙,我也是刚从洪庄基地回来,到这边来看一下,一会还要回十八里基地。”褚文龙说。
2009年,褚文龙和妻子胡静静从安徽科技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到浙江一家生态农业公司从事观光农业技术指导。2014年,他们辞去工作回乡创业,2015年9月成立了亳州市谯城区西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在十八里村、蒋李村、洪庄村建立三个基地,流转土地近500亩发展绿色果蔬种植,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典范。
前不久的一场冻害,让褚文龙的杏花冻坏了不少。“做农业就要有强大的内心来面对每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即使没有好的预防措施,也要坦然接受。”褚文龙夫妇在做农业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走过一道道坎,事业越来越顺手。
“现在西苑生态采摘园已发展大棚草莓60棚,高峰时日客流量达千人。”胡静静说,目前,在他们基地打工的村民有40余人,还有贫困户。
“我在这打工好几年了,老板对我很好,每月6000多元的工资,主要是还能学到技术,以后准备自己租地开园子。”在蒋李基地,年轻的技术负责人谭文记正在指挥几个工人培育草莓苗。“小谭人勤快,能吃苦,肯钻研,学得快,这个基地平时都由他来负责日常管理。”褚文龙说。
“在基地干活,离家近,再说,年纪大了,出门打工也不好找工作。一天70元工资,也不少了。”蒋李村腰王自然村的村民何正荣说,平时在这个基地打工的人有10人左右,都是附近的村民。
十八里镇分管农业负责人潘辉说,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像褚文龙夫妇这样的农业科技人才返乡创业,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打造优质高效品牌农产品。(冯可龙陈光付记者曾莹莹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省妇联印发通报,分别公布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其中亳州市7人1集体...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