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展新方向 带领村民奔小康
武会圣夫妇正在田地里收萝卜
大力发展“造血”产业
几年前,当你来到利辛县城关镇武寨村,看不到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当时,村里农产品出不去,集体经济收入也是零,2014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86户603人,贫困发生率12%,被定为贫困村。
通过深入调研,村里找准了发展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现已修建水泥路37.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庄庄通;集体经济成为全县收入大户,2019年达到90多万元,目前该村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1%。
贫困户变“脱贫标兵”
11月10日下午,天气晴朗,阳光温暖,利辛县武寨村的一处农田里,51岁的武会圣正在和家属岳桂侠忙着采收萝卜。武会圣家中有4个儿女,都在读书阶段,生活负担很重,他在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平时靠做一些散工维持生活,收入不稳定。武会圣也意识到,这么下去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在脱贫政策的引导下,他开始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自己5亩土地的基础上,又在村子里流转了20亩地,种植大葱、玉米、萝卜、白菜等农作物。
“一开始,我也是啥都不会,啥都不懂,村里为我们免费组织开展了相关培训,我们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后,才开始下地种植。”武会圣说。几年来,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今年,地里的玉米已经销售2万元,大葱可以销售近3万元,再加上其他的蔬菜,今年预计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武会圣有4个孩子,目前已经有三个正在读大学,还有一个在读高中。他欣慰地告诉记者,读大学的三名子女都很优秀,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些奖学金,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身为父母,他们也很骄傲。
和许多贫困村一样,武寨村以前的集体经济收入也主要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没有“造血”产业。经村干部多次市场调研发现,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对“菜篮子”的需求升级了,时令蔬菜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餐饮喜好,为了占据市场空白,他们将眼光瞄向了反季节蔬果。
2016年建立的天壹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武寨村规模最大的合作社,目前已在村里流转土地600余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4个,每年实现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吸纳50余贫困人员务工。该合作社采用“村委会+企业+贫困户”抱团发展的模式,每年至少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收益分红至少10万余元,同时也成为贫困户务工增收的渠道之一。
“自从这个合作社建立,俺就开始在这边干农活,一个月大概能挣2000块钱。”该村村民马云侠说,目前,她们的工作主要是在黄瓜大棚里施肥、除草、吊绳等。已经60多岁的马云侠说,像自己这样的老人,重活干不了,也没法去外地打工,在合作社干活是她这些年最合适的工作。
“两个文明”齐头并进
据了解,武寨村实施“领头雁”工程,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将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和集体经济发展意识的人员吸纳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完善了班子结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村里共有水泥路37.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庄庄通,同时每条道路及各自然庄均安装路灯,实现了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同时配套建设了医养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
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断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武艳超介绍,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武寨村还建设了农民健身乐园、乡村图书室、乡村大舞台,此外村里还有卫生室、幼儿园、小学及皖北中学等医疗、教育服务设施,满足了村民就近入学、看病的需要。“我们不能还把目标定在只是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层面,也要增加村民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的生活从量变达到质变。”
“现在变化太大了,搞好了环境和亮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多彩了许多。”一位村民说。(记者刘心珠文/图)
新闻推荐
亳州市落实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公开情况一览表 (第十一批 2020 年10月26日)
(第十一批 2020 年10月26日)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