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旧铸新,古老技艺焕生机
李连飞制作的弥勒佛铜像根据需求制作的泥塑模型铜工艺品“封侯挂印”
数千年来,铜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铜文化也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利辛县望疃镇卢沟村的李氏传统铸铜技艺,集绘画、泥塑、雕刻、铸铜等技艺于一身,是集大成的民间工艺品,其传承历史悠久,艺术水平高超,作品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元素,具有典型的中华文化特征,并于近期入选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今年45岁的李连飞是利辛县望疃镇李氏传统铸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十几岁时就深谙李氏铸铜工艺的奥妙。由于对铸铜的极度热爱,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到铸铜技艺当中,不仅保留了前人的铸铜特色,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风格。
苏州传来的老手艺
李连飞祖上世居苏州,曾经营着苏州一带有名的铜镜铸造坊,清代末期为躲避战乱,迁到今天的利辛县望疃镇卢沟村一带。一百多年里,数代人都从事铸铜手工艺,主要生产一些民间生活器具,如铜盆、铜勺、铜酒盅等。“我家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些祖上做的铜制品,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李连飞的少时记忆中,他经常把玩的这些铜器具,是他童年最忠实的伙伴。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家庭里很少再用到铜器制作的生活用品,铜器逐渐被陶瓷、玻璃、不锈钢等制品代替,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因此,家族传承的事业曾经一度中断。然而,铭刻在骨子里的对铸铜的热爱,让李连飞下决心要把这份祖传的事业做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为了发展祖辈技艺,李连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赴浙江学习铸铜技艺,而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里,他在学习一些更先进的制作工艺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自己绘画、泥塑、雕刻等的美术水平。“泥塑工艺相当复杂,需要长年累月的磨炼,要具有深厚的美术修养,才能准确把握物品的结构,再经过构图、摹型、雕刻等,没有十年以上的锻炼是不可能成熟的。”李连飞说。
凭借着多年的磨炼,2004年,李连飞在家乡开办了一家铜工艺品厂。
千锤百炼终成“器”
经过多年努力,李连飞把制作铜生活用品转型为制作铜工艺品,实现了从生活器具到艺术品的升华,从而拯救了这个“夕阳产业”。
如今的李氏铸铜工艺,不仅制作民间传统的财神、观音、关公等铜像,金蟾、貔貅、如意、聚宝盆等吉祥物,还能进行“私人定制”,根据客户的需求,做一些个性化的造型。
发展的过程也有着无数的艰辛,制作传统工艺品还好,遇到私人的个性化定制要求,就会受到极大的考验。“记得刚开始做的时候,曾经接到一个订单,对方要为家中的一个有威望的前人塑像,留作纪念。虽然应要求对泥塑多次修改,可对方无论如何都不满意,最终放弃了。”李连飞说,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
“美术功底跟个人的悟性有关,有人对人物肖像在行,有人对动物拿手,而做工艺就要求全面,美术功底差,做出的效果就达不到。”李连飞认为,自己只有不断磨炼,精益求精,才能提高技艺水平。多年磨炼,如今,李连飞的制模水平日臻成熟,“最近做了一个‘城隍’的雕像,对方一次性通过。”李连飞说。
发展传承势头良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李连飞的铜制品销路也越来越好。由于受疫情影响,年初的生产耽误了一段时间,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及时进行了复工复产。“最近产品需求量在增加,一直订单不断。”产品受人们喜爱,李连飞很开心。
铸造铜器主要分为制模、灌蜡、修蜡、浇浆、失蜡、浇注等步骤,凝固后得到的铜铸件由于有色金属表面有氧化层,还要进行手工修饰打磨,以及喷砂、抛光上色等。虽然李连飞的铜工艺品厂这些年逐步发展壮大,员工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近五十人,而核心的技艺模具制作,却极少有人能掌握。所幸,李连飞的外甥郭峰和儿子李森两位年轻人,对这份祖传的技艺一直有着和当初李连飞一样的兴趣和热忱,目前已经可以进行初步的模具独立设计制作,这也是让他倍感欣慰的地方。
对于未来的发展,李连飞表示,目前正与一些美术学院结成产、学、研联合体,开发一些新的符合当今时代的铜工艺品。“同时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从外地请来一些工艺美术大师,指导设计模型,设计一些经典的铜工艺品模型。派人外出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让铜制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记者路振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根据市科协工作部署,利辛县科协统筹全年重点工作,成立科普报告志愿服务队,联合...
利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