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 □宿州屈海波

新安晚报 2019-08-03 12:50 大字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上的诗句,描述了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后来,人们多用乔迁比喻把家搬到好的地方去。

我们家第一次搬家,是在1970年的冬季。家从利辛县的农村搬往宿县的农村。人们常说,故土难离。同样是偏僻的农村,为什么要离开人亲地熟之地,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实,这一切都是我父亲安排的。由于当时的政策,我父亲从符离中学下迁到宿县一所农村中学——永安中学教书。父亲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不是乔迁,而是下迁,自然没有什么喜庆可言。可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上帝为一个人关上一扇门,就会给这个人打开一扇窗。过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发现永安这边农村的土地,比老家的土地相对肥沃一点,人均占有土地也多一些。而我老家土地瘠薄,土地又少,一年到头过的都是“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日子。而永安的农村,农民不时还能吃上白面馍。这时,我父亲就萌生了让我们全家搬迁到永安的想法。于是,父亲找到他曾教过的一位当时在当地公社当干部的学生。这位学生以我父亲到农村支教为由,找了一个生产队。这个生产队正巧有三间刚盖好的房子。我父亲象征性地向生产队缴了一些钱,就把三间房子买了下来。又找人在堂屋旁边盖了一间厢房作厨房用。这样一来,要比在老家的房子好多了。在老家的房子,低矮破旧,没有窗户,大白天屋里都昏暗,面积不足20平方米。厨房和卧室都在这一间屋里。做饭烧的是柴草,又没有烟囱,屋里熏得黢黑。

我们家虽然是从一个农村搬到另一个农村,但是全家人都感到是乔迁。然而对我来说,乔迁的过程却是非常痛苦的。鸟儿迁徙是飞过去的,然而我们家乔迁却是徒步前往。在那交通设施比较落后的年代,我们家就用一辆架子车,架子车放上一个柳条编的囤子,全部家当,包括主粮红芋干子都放进囤子里。我们拉着架子车,艰难地走在高低不平的土路或砂石路上。当时由于生活条件差,营养不良,十四岁的我不仅个子矮小,而且非常瘦弱。但为了减轻一些大人拉车的劳累,我肩上也套上一根绳索帮着拉车。每当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向我袭来时,饥寒交迫的我都感到像要倒下去一样。可一想到很快就能吃上白面馍,住上大房子,我就有了精神,坚持跟着大人前行。就这样,一路上磕磕绊绊,风餐露宿,整整走了四天,行程近300华里,才从利辛的老家迁到宿县的农村。

我第二次搬家是从农村搬往城里,时间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这次虽然是乔迁,我感觉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乔迁,因为迁住城里的房子不是我自己的。

曾在农村教书的我,上天眷顾,让我走进了城里。当时还没有商品房之说,那时不要说没有钱买房子,就是有钱也很难买着房子,房子几乎都是公家的。单位如果有能力建房,就论资排辈打分分给职工。有的单位为分房,曾闹得鸡飞狗跳。我刚去,单位即使有房,也不可能把房子分给我这个刚去的新人。可是,单位对我也很照顾,给我租了两间主房,一间厨房。

这次搬家时,用的依然是架子车。但这次搬家解放了人力,用的是邻居家的毛驴。邻居套上毛驴,自己坐在车上,扬着小鞭,哼着小调,悠闲自得地赶着毛驴前行。我们全家则坐上班车前往城里。从此,我和老婆孩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时间来到了2002年,我又一次搬家。这次搬家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乔迁。不仅房子是自己的,而且房子也比较宽敞。虽然位置比较偏僻,却是独门独院。院里有片地,可以养花种菜。这次搬家比上两次轻松多了。我们把家里的“细软”打包带走,剩余的全都交给了搬家公司。新房子装修很简约,没有吊顶和吊灯,没有石膏线,地板也是极其便宜的瓷砖。但是房子宽敞明亮,这是迄今为止我住得最好的房子。朋友和亲戚听说我乔迁,都来“燎锅底”。我在院子里摆了两桌,大家喝得酣畅淋漓,高兴而归。

新闻推荐

网友询问利辛何时能划入阜阳?官方回复:目前未达成共识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栏目留言咨询利辛县什么时候再能划入阜阳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如下:官方回复(安徽省民政...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