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被誉为“淮北一枝花”

合肥晚报 2019-06-25 01:11 大字

○纪伦寨村获得的国务院奖状

亳州市利辛县江集镇的纪伦寨村是一个地处偏僻的皖北小村庄,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却声名鹊起,不仅被誉为“淮北一枝花”,而且被称为“淮北的小江南”;更有“东北有红寨,淮北有纪伦”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

成立第一个生产互助组

纪伦寨村位于亳州市利辛县城北部约18公里处的江集镇。由于地处偏僻,即使有导航帮助,我们也找了好长时间才到达。

“我们这个村原属涡阳县江集区纪伦寨乡。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失修,非旱即涝。群众说这里是‘三场大雨淹到庄户,十天不雨干到沟底。’全乡14000多亩土地碱土和砂礓土占全部耕地的60%以上,其中从来没有长过庄稼的死碱土,占全部耕地的20%。800多户人家中,经常出外逃荒要饭的占四分之一以上。”今年85岁的纪明兰是土生土长的纪伦寨人。老人身体不错,他向我们回忆起解放前的情形,并为我们哼起了当时人们编的一首顺口溜:“纪伦寨亮堂堂,四面八方老碱荒,蛤蟆尿尿发大水,犁一犁子到沙浆。”

和当时安徽大部分地方一样,1950年春,上面派了一个工作组到纪伦寨乡来领导农民开展生产救灾。“但不一样的是,在工作组的指导下,纪伦寨村11户贫农把国家救济的粮物集中起来做资金,组织了第一个副业生产互助组,并选举当时思想较活跃的村民纪明选当组长。”纪明兰说。

史料中的记载证实了纪明兰的说法。互助组成立以后,随即开展了榨油、磨粉、打柴、制造农具等生产活动,不仅解决了全组50多人的生活问题,还用剩余的钱款买了一头驴和一头母猪。纪明选互助组很快成为当地生产自救的一面“旗帜”。

在其影响下,全乡很快组织了58个副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生产有了初步发展,1951年,纪明选互助组每亩产粮食179.5斤;副业收入除去添置牲畜、农具外,平均每户还分得13.9元。 □程堂义 洪欣

(下转A16版)

新闻推荐

生态观光采摘助增收

▲近日,利辛县程家集镇黄桃园里,务工农民在修枝喂鹅。程家集镇把1万余亩河滩地等集中流转,种上了黄桃、水蜜桃、脆梨等,...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