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凯:农民开网店 技术助扶贫

亳州晚报 2018-06-20 10:01 大字

李晓凯指导村民处理网店信息

扶贫小店 全县首创

扶贫网店,蓝天卫士,信息化办公,这些都是李晓凯为利辛县阚疃镇刘圩村带来的新鲜事物。2014年10月,李晓凯从原单位中国移动通信安徽有限公司下派到刘圩村,担任驻村扶贫队队长。三年多来,李晓凯凭借多年从事通信行业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使昔日的贫困村蜕变成如今的信息化新农村。

初来刘圩村,令李晓凯深有感触的,不仅是残破的村容和落后的基础设施,还有村民匮乏的信息化思维。

李晓凯看到村里的报表大多是通过手工填写,工作效率非常低,他决心要改变这一面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派上了用场。工作之余,李晓凯手把手地培训村干部学习电脑的基本操作知识,电子表格制作、文档排版、邮件发送等,村干部在掌握了这些电脑的操作技能后,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要想脱贫致富,村里就必须发展经济产业。来到村里不久,李晓凯就一直在村里寻找挖掘有潜力的能人,希望能通过帮助贫困户“造血”致富,彻底摆脱贫困。村民苏磊就属于符合他的“选优”条件者之一,“苏磊有能力有想法,也有干劲儿。”李晓凯说。

很快,在李晓凯和村里的帮助下,苏磊的葡萄园顺利建成了,另外还在葡萄园下养殖了两千多只本地草鸡,解决了15名贫困户就业难题。随着葡萄园的快速发展,李晓凯发现传统的销售渠道覆盖客户少,产品价格迈不上台阶。这时,信息化思维敏锐的李晓凯大胆想象:如果能把村里的农副产品放到网上进行销售,客户范围将更加广阔,产品的价格也能明显卖高于本地。

找到思路容易,但实施起来难度就大了。产业大户文化程度有限,操作电脑本身就有难度,但是困难挡不住李晓凯的热情与努力,他白天搜集市场信息,晚上就在自己的住处利用笔记本电脑学习开设网店的知识。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2017年8月“刘圩村的扶贫小店”正式上线。上线后,产品非常热销,特别是“阳光玫瑰葡萄”单品销量及搜索量在淘宝网排名前十位,全村通过该网店已累计销售农产品10余万元。

“网上销售,产品价格能翻上一倍还要多。”贫困户苏鹏说。借助这家网店,李晓凯还发动村民们在自己家里养殖土鸡,苏鹏就是其中一位。他身患残疾,李晓凯便为其申请到50只土鸡,将生长成熟的土鸡和土鸡蛋放在网店上售卖,目前苏鹏已经实现了脱贫。

“蓝天卫士” 保障治安

麦收结束,正是防范田间燃烧秸秆的重要时刻。村基层组织人员少、覆盖面广,很难完全进行监控,稍有疏忽就会有零星火点发生。李晓凯面对这样的难题,一直在思考能不能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一来是全面保障,二来是节省人力。

说干就干,李晓凯随即找到单位技术部门的专家,向他们请教。他得知单位在为其他企业开发信息化项目时,有一种监控产品可以手动操作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球机,非常受用户欢迎。专家告诉李晓凯,如果能把高清摄像球机放置到通讯信号塔上,将大大提高覆盖面积,再通过电脑控制,可以实现全村实时画面监控。

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民意征求,证明李晓凯的想法是可行的,并很快得到实施。村里投入3.7万元,建设“蓝天卫士”监控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秸秆焚烧的有效监控。这一举措在周边乡镇尚属首创,自监控平台使用以来,刘圩村的秸秆禁烧、治安管理等防控迹象尽在掌握,村民的安全感大大提高。

教育扶贫 培养人才

“知识和人才对农村来说是最宝贵的。”李晓凯说,看到信息化技术给刘圩村带来的变化,他深感知识和人才的重要。农村的致贫原因有很多,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新思维是很重要的因素。为此,李晓凯尤其注重教育扶贫,力争使村里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2014年,刘圩村实施贫困家庭学生重点救助扶贫,李晓凯从原单位争取资金资助大学生11名,高中生1名,累计救助资金3万元。

读高二的薛云是救助政策的受益学生之一,村里每年资助她3000元,再加上雨露计划等优惠政策,基本能保障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薛云的父亲叫薛进堂,现年72岁,说是父亲,其实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18年前,无妻无子的薛进堂在走亲戚的路上,偶遇被遗弃的小薛云,他看到四下无人,心生恻隐,将小薛云抱回家独自抚育。最初的几年,父女两人其乐融融,但好景不长,薛进堂于七八年前患病,失去劳动能力,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薛云念书用功,一点都不让我操心。”薛进堂哽咽着说。李晓凯非常同情这家人的遭遇,更对薛云家贫志坚的精神大为感动,他和村里一起,将唯一一个特别资助3000元给了薛云。薛云一如既往地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对未来怀有憧憬,“学好知识,回报家乡。”薛云说。(记者魏军文/图)

新闻推荐

1岁半女孩栽进汤锅被烫伤医生提醒:小孩烫伤别涂牙膏

医生提醒:小孩烫伤别涂牙膏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