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浪潮”带来丝丝愁绪
谭文生夫妇选择留守,除了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更不想给子女添麻烦
八旬老人学做饭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有一项内容格外引人关注,就是规定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本来是人之常情,何以成为老年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的热切呼声,又为什么还要通过法律做出规定呢?这反映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也折射出当前养老的现实难题。
身体硬朗的老人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可以帮助子女分担压力,但还有一部分老人劳动能力弱,甚至是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的日子过得就艰难一些。
四年前,记者在利辛县王人镇李松庄采访的时候,遇到了年近九旬的李华清夫妇,他们的身影至今挥之不去。
“我都没想到,80多了还要从头开始学做饭。”轻晃着手比画着一个“八”字,李华清老人笑笑。在他身后的床上,躺着同样年过八旬的老伴。李华清的家是一间20多平方米砖瓦结构的低矮小屋,屋子中间用高粱秆子挡着,外面是厨房和卧室,里面放着一些旧衣服等杂物。在那里,李华清和老伴已经住了30年,现在房屋的外墙已出现了拳头宽的裂痕。
李华清老两口有两亩多地,年纪大了,分给了儿子们耕种。李华清有两个儿子,一个常年外出打工,每年过年才回家一趟;另外一个虽然在家,但因家庭境况不好,对老人的照顾也有限。
“我一没钱了就跟小孩要,我们这么大年纪也挣不了钱了。”李华清说。“俺俩儿子过得都不好,等我不能动了,他们照不照顾就看他们自己了。”
“村里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独自在家。”该村村干部介绍,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村民占到了总人口的30%左右,留在村里的大多是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他们不是五保户,也不符合低保户条件,只能靠子女资助生活。
留守难 进城也难
在魏岗镇的谭营村,73岁的谭文生和69岁的老伴张绳兰正在平整着河滩的一块荒地,准备种点花生。
每刨地几分钟,谭文生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下。他摘下帽子,稀疏的头发都已雪白,汗水在头上闪闪发光。“不服老不行,身体确实跟不上了。”谭文生笑着说,一年前干活的时候,也没感觉像现在这么费力。
“你跟几十年前更不能比!年龄到了,谁也没办法。”张绳兰嗔怪老伴说话“不靠谱”。
谭文生有两儿一女,都是上班族,家里平时就他们老两口。“最小的孙子都上高中了,也不要我们照看,我们伺候好我们自己就行了。”谭文生说,家里还有6亩地,收入也够他和老伴开销的,也不想向孩子伸手,“他们在城里上班,花销多,压力大,我们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儿子和女儿不止一次让老两口到他们那里住几天,都被老两口拒绝了。他们不太习惯城里的生活,而且在子女家也感觉很拘束,总是觉得老家更自在一些。
前两年,老两口到外地一个子女家去了一趟,回来一算开支,把老人们心疼坏了。“吃住都是孩子们的,我们来回路上不花钱吗?我们这一年挣的,还不够几天花的。”谭文生说,他们从那以后,不论哪个子女让他们去小住,他们都一一拒绝,“我们在家也不要他们操心,只要他们一切都好,我们也就放心了”。
对于以后一旦失去劳动能力该怎么养老的问题,谭文生并没有明确的想法。“留在老家谁照顾你呢?进城跟小孩一起生活,也给他们添麻烦,还招人嫌。”谭文生说,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父母的晚年谁来养?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夫子的话流传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和尊重长辈著称,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大转型,乡村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传统孝道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在利辛县王人街上的西城老年福利中心,年近九旬的刘素云吃了午饭以后,和其他老年人坐在清凉的屋里,看着电视剧,开心地聊着电视情节。
刘素云是王人镇太原村人,有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五年前,儿女们把她送到了福利中心。
“他们说我年纪大了,儿子又出门不在家,有个啥事都没人照应,就把我送这里了。”刘素云说,刚来的时候,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里生活很惬意,不仅吃穿不用操心,头疼脑热在福利中心就能医治。“有一大群年纪相仿的老人拉家常,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孤单。”
“以前父母年纪大了,都是孩子端吃端喝,养孩子不就是防老吗?现在肯定不一样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顾不上我,把我送到这里来,也不能说他们就是不孝顺了。”刘素云说,时代在进步,老年人养老的思想观念也得变变了。
然而,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多劳动力较弱的留守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住进敬老院或者是老年公寓。除了不适应里面的生活,感觉拘束,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别人会说闲话,认为他的子女不孝顺,会给子女丢人。所以,很多老人尽管行动不便,依然艰难地自力更生。 (记者 蒋加磊 文/图)
新闻推荐
近日,利辛县农合局邀请村民代表参加评选“最亲村医、合格村室”活动。评议,从每村抽取到村室看过病的患者50人、村民代表10名,填写评选表,对每一名村医分为“我的亲人、俺村医生、不想看他”三类逐人...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