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社火载歌载舞演绎民俗风情
马氏社火为春节增添了喜庆气氛,深受利辛当地群众喜爱
社火表演增添节日气氛
○侯纯顺 记者 蒋加磊
舞龙、舞狮、担花挑、独杆轿、撑旱船……在春节期间,利辛县的省级非遗项目马氏社火表演给当地群众增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这项已经传承百年的项目有歌有舞,并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乡土味十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2月16日是大年初一,上午10时许,在利辛县县城,伴随着欢快的鼓点,高跷、舞龙、担花挑、撑旱船等节目陆续登场。这些民间艺人正在表演的就是在当地享有盛名的马氏社火。
舞龙、舞狮的着明黄色,担花挑采用粉红色,高跷、旱船采用大绿色,独杆轿则是纯白披红,各类色彩流互相穿插,竞相炫技,组成万紫千红的火爆场面,和着激烈的锣鼓,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据了解,马氏社火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社火的表演形式包括舞龙、舞狮、高跷大秧歌、担花挑、撑旱船等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这些节目中每个项目单独成为一出舞蹈戏,表演时有歌谣相配,情节展现。这些节目一旦合在一起就成为一场大型的民俗活动。
“节目是按照顺序上场的,第一个满场走场属于技巧活,紧跟着就是舞龙、舞狮、旱船等节目。”马氏社火传承人马西臣介绍,每当春节和传统庙会的时候是马氏社火最炫的时候,整个社火表演以大块的色块组成花团锦簇的团花效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非遗项目传承百年
年近5旬的马西臣是利辛县马店孜镇王营村马老庄人,也是马氏社火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从十几岁开始便跟随家人学习社火表演。19岁高中毕业后随从前辈走进集镇庙会表演踩高跷、推花车、走黑驴、跑旱船等民俗表演。1997年,马老庄艺术团成立,后更名为利辛县禅蝶艺术团,马西臣任团长。
据马西臣介绍,马店孜马氏自明初迁自山东老虎巷,几百年来马氏聚族而居,以现在的马店镇为中心散落着三十余个马姓村庄。马氏的迁居繁衍让马店这个过路店子逐渐兴旺了起来。为了搞活集市贸易并兴起集市,马氏的先民们重拾山东老家的民间社火,结合淮北地区特色,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演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马氏社火。
马氏社火最独特的魅力,就是有舞必有唱,有唱必有舞。流传在这一地域的社火歌谣达到几百首之多。歌谣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如十二月采茶歌、楚霸王征西、小偷闹房等,唱起来抑扬顿挫,乡土风味十足,是原汁原味的淮北地区民间生活。
部分项目已经遗失
禅蝶艺术团目前共有艺人约40人,而掌握全套马氏社火的老把式仅有两人。
“团里的演员年龄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已七十多岁,这些年轻的演员也都是老艺人的子孙。”马西臣说,目前马氏社火已经消失的项目包括二鬼摔跤、花鼓橛、打花棍等项目,已经在恢复还未完全恢复的项目有独杆轿、旱船两个项目。而随着老艺人的衰老,部分项目也存在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马氏社火,当地政府整理出了龙之舞全套社火歌谣,拨出专项资金更新部分社火道具。”马西臣说,政府将镇上的两个文化站小广场进行了改造,提供训练场地,并扶持老把式传承技艺,给予其一定的补助。
据了解,利辛县文化局还将马氏社火与文化下乡民生工程挂钩,每年给予一定的演出场次,既锻炼了演员们的技艺,又让演员们得到一些收入。现在马氏社火不仅在庙会时表演,一些村民家办喜事或商家开业也都会请他们去表演。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21日晚上10时40分许,一辆拉着脑出血病人的救护车被堵在高速上,高速交警得知后立即用警车开道,用了大约25分钟将其送出了七八公里的拥堵路段,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21日是大年初六,由于...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