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率先通过农工商综合经营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 邹平小田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隆卫通讯员高亚男
小田村位于小清河北岸,自然条件并不好,土地不是沙丘就是碱场。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村支书王敦家的带领下,小田村农工商全面发展,成为当时惠民地区集体富裕的典型。
据1981年1月6日《大众日报》报道,邹平魏桥小田大队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走上集体富裕道路。1980年,这个42户237口人的大队,总收入391000元,工副业和商业收入占59%,人均收入1649元。
1976年,小田村盖起第一座办公楼,24个房间,用于大队办公室、会议室、工商副业项目办公室、外来专家的宿舍等。在当时邹平全县农村,这是第一座楼,至今还在使用。
到1983年,小田村农工商纯收入65万元,户均14000元,人均收入2600元。全村40多户全部住进了二层新楼房,电视机、电风扇、沙发、高低橱、大衣橱、写字台都是统一分配。各家各户分的电视机,是12寸的进口日本索尼牌。截止到1984年,小田村的工值是1.6元,而外村是几毛钱。
1964年底,在魏桥油棉厂当装卸工头的王敦家,毅然回村担任了大队领导,那时的小田村,穷得要命,“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王敦家选拔了12个小伙子,成立起手推车运输队,为粮所运粮。他推起七百多斤重的胶轮车,走在最前面,七八十里路,一天一个来回。早晨鸡叫头遍就起床,揣上两个地瓜干饼子上路,饿了啃口凉干粮,渴了找点井水喝……小田村的副业生产,由此起步。慢慢地,置了牲口买了地排车,渐渐“鸟枪换炮”。
王敦家领头搞副业,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一大罪状,被打成走资派,白天批,晚上斗。但这丝毫没有动摇王敦家想让村民富起来的信念。1969年秋天,深得民心的王敦家又重新当上了村支书。“上台”的第二天,他就拖着伤残的双腿,跑到高青县坡庄赊来机器,开起了磨坊。紧接着腾出低矮的牛棚,办起了粉坊。磨坊、粉坊越办越红火,小田村有钱了。1972年,他们从江西省一下子买回来两辆拖拉机,用来跑运输。
小田村的土地,1.7米以下是红土,他们把红土翻上来,把沙土埋下去,他们把这叫作“翻红治沙”。秋收完,种上麦子就开始整平土地、打井修渠、植树造林。为了提高效率,都是实行小段包工。小田村400多亩土地,每30亩打一眼井。村里有养猪场、养牛场,肥料充足,沙碱地慢慢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当别的村还在吃返销粮,小田村已成为“吨粮村”,从1970年开始,小麦亩产年年过千斤,每年都向国家交售四五万斤粮食,他们一个村上交国家的粮食顶50个村上交的总量。
当时,小田村有7个工副业项目,固定资产340多万元。随着工副业项目的增多,若不及时招聘技术人员,花大钱买来的设备就会变成一堆废铁。但在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小田村搞雇工剥削”。在这样的环境下,王敦家毅然顶着压力,先后招聘了30多名技术人员。1983年一号文件下达,明确指出集体工副业允许招聘人员,王敦家激动得流下热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日趋活跃起来,王敦家多年练就的办厂子的眼力、魄力、能力,得到更好发挥,但凡他听到有价值的信息,很快就能变成商机。1982年,小田花13万元在惠民建起榨油厂,当年盈利21万元。1984年春天,和部队联合,搞起了拥有十几头奶牛、250多头肉牛的养牛场。1984年6月,王敦家和省外贸公司等谈妥,向日本出口2000吨混合饲料。客商限期20天,结果仅7天时间,货物就运到了青岛海港。这次,小田换回外汇57万美元。1984年8月,听说营口粉条畅销,王敦家改运粉条为运淀粉,在营口建起联营点,就地生产……
为了集体,王敦家一年到头就像上紧了发条,1.78米的个子,瘦得体重只有百十斤!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不幸的是,1984年9月2日,王敦家发生车祸去世,终年57岁。至今,小田村人民无不深切怀念着他。王敦家车祸去世后,县里的四个工作组对小田村的资产进行了统计,当时小田村的固定资产价值360多万元,贷款余额72万元,净资产达到290万元。
35年过去了,虽然小田村当年的“五厂一队”(淀粉厂、面粉厂、榨油厂、木器加工厂、养牛厂和运输队)已经破产,但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养老院建设,并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近40万元。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王军是王敦家的儿子,他将发扬父亲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带领村集体实现新繁荣。
新闻推荐
风清舵正行自远初心永挚显担当 邹平市纪委市监委获授“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邱芹通讯员栗琳在9月20日召开的全省纪检监察系统表彰大会上,邹平市纪委市监委被授予“全省纪检监察系...
邹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