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事生”:汉代人的地下生活 张卡
两汉时期的滨州到底是什么样的,史书上虽有蛛丝马迹,但记载还是太少。比较集中的记载,就是龚遂治勃海、伏生传尚书、王景治黄河等几个事件。经济领域记载有纺织、盐业和冶铁等产业,人口数量也有所涉及。《汉书·地理志》“千乘郡”载:“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万七百二十。”千乘郡在东汉时改为乐安国,《后汉书·郡国志》“乐安”条载:“乐安国,九城,户七万四千四百,口四十二万四千七十五。”西汉千乘领县十五座,东汉乐安领有九城,人口相较仅少七万,说明西汉到东汉,滨州人口数量实际还是增长的。
但是当时滨州大地上的生活场景到底是怎么样的,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通过近几年滨州当地发掘出土的几座汉墓大略可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些影子。
汲家湾汉墓的发现
1982年,原滨县堡集公社(今三河湖镇)汲家湾村民在村南附近挖土时,发现一座汉墓,并出土了一批文物。惠民地区文管所与原滨县图书馆,于1983年5月对该墓进行了清理。
墓室是在一取土坑中发现的。墓顶被全部破坏,仅残存高1米左右的墓壁。墓室方向南偏西8度,南北总长6.31米,东西总宽4.25米,墓壁厚36厘米,用模印的四方连续菱形纹长方形砖错缝顺砌。墓葬残存前室、后室和耳室。随葬器物均置于前室,后室只有少量残骨,未见葬具痕迹。出土器物有釉陶、泥质灰陶、白陶和泥质红陶共17件。泥质灰陶器有壶2件,罐1件,共3件。泥质红陶器有陶灶、陶盂和陶井各一,均为随葬明器。另外,还出土有灯盏残片和五铢钱。其中最为精美的为釉陶器和陶灶陶井。
陶灶陶井都不是实用器,而是缩小版的明器,专为随葬使用,从中可以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随葬的釉陶博山炉器盖为云气缭绕、层峦迭嶂的仙山形状,布满镂孔。器身如豆,子母口,下接浅盘。炉身饰凹弦纹两周,通高24厘米,保存完好。博山炉,以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战国至西汉初期成书的《山海经》已经出现了不死之药、不死之国、不死之山、不死民、不死树等说法,还出现了居住在昆仑山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战国秦汉时期仙人的主要特征就是不死和飞行。就人而言,获得长生是最重要的。当时方士们谈论最多的主要是不死、神药之事。汉代时流行以博山炉随葬,便是当时神仙思想流行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此墓应为东汉时墓。至于墓主人是谁,无据可考。但这批文物对研究当时的埋葬制度和生活习惯提供了实物
邹平汉代家族墓群的发现
2008年4月11日至1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管理处与邹平县文物管理所在邹平县东区开发工地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五座西汉墓。
五座墓皆为西汉中晚期的土坑竖穴棺椁墓,葬式为面北朝南的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多在墓主人的脚部,手臂部位则放有铜钱,墓顶有夯筑痕迹,主要作用可能是为了防盗。五座墓中出土了大量五铢钱、陶壶、陶罐、铜镜等随葬品。其中一枚铜镜为汉昭明镜,直径8.5厘米,铜镜背面铸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等20个可识文字,造型精致,铜镜正面依然平明如初,光可鉴人。另外几座墓中出土的陶器也非常有特色:其中两只陶罐带有弦纹、刮篦纹和绳纹。
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曰训教授说,在西汉带有刮蓖纹的陶罐非常罕见,在山东境内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另有两只彩绘陶壶颈部装饰有红色菱形纹,壶身装饰为人字纹和点状纹,点状纹在人字纹的下面,纹饰造型大方美观,线条简洁流畅,富有浓厚的汉代风格,而且纹饰极为抽象。他说,虽然该壶抽象的纹饰意义现在无法解答,但显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该壶的出土为研究当时社会的审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有一只鸟形钮盖壶也十分精美。还有几只壶,壶身左右各堆塑有兽形辅首衔环,很有特色。
在此之前的2007年11月,省考古研究所与滨州市文物管理处还在这5座西汉墓的旁边发现了11座东汉墓。其中一座东汉墓(7号墓)有彩绘汉画像石墓门,这是山东省第一次发现的彩绘汉画像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这11座汉墓皆为南北向的夫妻合葬墓,都有墓道、墓室和墓门,其余几座墓都是围绕在7号墓的周围,规格和墓的形制都相对较低,经初步分析这里应为一家族墓地。
11月20日,在发掘第7座墓(7号墓)时,考古人员发现了由四块朱红色彩绘汉画像石组成的墓门。石墓门外有两层朱红色彩绘菱形花纹的封门砖,拆走汉砖后,便发现了这座墓门。这座墓门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为两扇石门,阴刻着饕餮兽形铺首衔环;石门上面为彩绘汉画像石门楣,门楣中间阴刻有一个羊头,代表财富,两边则绘有车马出行图,形象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石门两侧为左右立柱,上刻四神图,其中左立柱上刻青龙下刻白虎,右立柱上刻朱雀下刻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画像石皆为阴刻,线条简洁,流畅粗犷,富有浓重的汉代风格。
据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省考古研究所领队李曰训教授介绍,原来山东省虽然也发现不少汉画像石,但都没有彩绘,此次彩绘汉画像石的发现在山东省还是首次,意义重大,不仅填补了山东省彩绘汉画像石的空白,而且其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都非常大。滨州市出土的彩绘汉画像石也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专家前来参观。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徐光基教授也对这几块彩绘汉画像石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如此精美完好的彩绘汉画像石在国内也是非常罕见,十分珍贵。
“发现彩绘汉画像石的七号墓其形制和规格较高,造型也非常精致。”李曰训说。这座墓分为四个部分,最南边为长约十米的墓道,往北经墓门为墓室前室,前室西边有器物台,放置生活器具,东边有券顶的耳室,放置车马器等,再往北穿越另一墓门,则为后室,为墓主人安葬之所,前后墓室共长10余米、宽3米左右。此墓墓底为双层汉砖铺地,前后室呈弧度很小的葫芦形,墓顶为券顶,券顶砖也是朱红色彩绘菱形花纹汉砖。可惜该墓在汉代便已被盗,里面完整器物已经很少,但根据该墓的形制分析,被盗前应该有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如青铜器、玉器、熏炉等,墓主人非常富有,很可能是有官秩的人。
从墓葬形制分析,该处墓地为一处汉代家族墓群,一直从西汉延续到东汉。这对研究汉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起码说明此处在汉代经济生活一直非常稳定,而且也应该非常发达繁荣,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陶俑文化十分发达
除以上两处出土地点、墓葬结构十分清晰的考古发掘外,滨州各县区还出土有大量陶俑,以及陶井、陶碓、陶灶、陶磨、陶猪圈等生活类明器。
明器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像及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等生活用品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十分有价值的考古实物,不仅具有相当重要的美学价值,更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状况。汉代人深信死后有灵,殉葬器物可供来生享用,故厚葬成风,形态广及车马俑、僮仆俑、镇墓俑及动物俑等。
从这些随葬的陶明器可以看出,汉代的丧葬还是很有特色的。当时人们形成了一套慎终追远、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事死如事生”的特有丧葬礼制。比如人们的墓穴也如生人一般,有前室后室,甚至有的还有耳室,有专门的储物间和厨房等。人们也通过埋葬器物和举行丧葬仪式,把生前使用的物品(包括物品明器模型)或生前想用却用不起的物品做成明器模型随葬墓中,以追求死后彼岸世界的享乐和灵魂的永生。
又如陶俑。俑是丧葬中最重要的明器之一,是古代先民为死者制作的殉葬品,用以陪伴死者。而陶土由于具有可塑性强、易烧制、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常被用作明器制作。陶俑明器的流行是在繁荣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兴盛起来的。汉代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使得汉墓中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且涉及墓主生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宛如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再现。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新闻推荐
滨州水文系统抢测洪水勇当防汛减灾“耳目” 经分析,台风“利奇马”引发暴雨达到100年一遇标准,为滨州市有水文监测资料以来最大值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孙文杰通讯员祁超祯报道)8月10日至13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滨州市中小河流均发生不同程度洪水,对...
邹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