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事一天,白事半天,指导标准写进村规民约 阳信:两块“挡箭牌”,挡住攀比风

农村大众报 2021-12-15 15:05 大字

李洪臣说,现在有很多村派人来学习怎么用好“挡箭牌”。冬季是农民娶媳嫁女的高峰时节。主家忙着操办婚礼,摆酒席招待亲朋;亲朋掏喜钱,前去喝喜酒。不管是主家,还是亲朋,都要为这场大喜事忙上几天,都要花钱;不管是打工还是做生意的,都要赶回家,因而耽误了挣钱。

在2021年这个冬季,阳信县农民无论是自家办喜事还是亲朋家办喜事,花费都不多,一天之内办完,双方都是一身轻。

阳信县农民的这种一身轻,因为他们办喜事有了文明、节约办婚礼的“挡箭牌”。

“挡箭牌”

刹住大操大办之风

“挡箭牌”这一叫法,最早来自阳信县信城街道北园子村。说起“挡箭牌”,村党支部书记李洪臣有太多话要说。

今年49岁的李洪臣,在2006年被选为村主任。当了村主任,就要多为村民考虑。

李洪臣首先盯着的,是村里的红白事。当时,村里有老人去世,主家操办白事三天,披麻戴孝,请戏班子,摆席少的三四十桌,五六十桌也是正常。吃席的不只亲朋,还有村民。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儿孙辈为办丧事,花了10万元。还有娶媳妇,大摆喜宴三天,村民每家都会有人去喝喜酒,一般要摆七八十桌。办个婚礼,不花个十几万元,就会成为笑话。

不管白事,还是红事,人去吃喝,礼钱当然少不了。礼金从几十元钱,迅速上百,甚至过千。

“办红白事钱越花越多,都是攀比造成的。”李洪臣说。攀比到喝三四百元钱一瓶的酒,抽四五十元钱一包的烟。有个村民,常年在建筑工地干小工,当时一天能挣六七十元钱。2005年大儿子结婚时,2000元一辆的婚车,从济南雇了10辆。一场婚礼办下来,花了十几万元。

李洪臣说,村里当时有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老人。他们帮着主家办事,主家想怎么办,他们就帮着怎么操办。

“我们村是个城郊村,没了耕地,村民打工做生意,收入比较高。可再高的收入,这样攀比下去,挣点钱,都浪费在红白事上了。”李洪臣说,“有的村民在外打一年工,挣点钱,半数多随了份子。”

“娶不起,死不起,随不起,村民都这么说,都不想大操大办,可不大操大办,又怕别人笑话。”李洪臣说,“为了面子,那钱花得太让人心疼了。”

李洪臣找到几个相对年轻、又反对大操大办的村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想彻底刹住这股攀比之风。李洪臣的大爷2004年去世时,操办丧事花了6万多元;2006年,李洪臣大娘去世,家族的话事人觉得必须操办得比两年前更大。李洪臣说:村里的红白事以后要简办,我们家先带个头。结果,只花了1000多元,就把丧事办完了。

自此开始,北园子村的红白事操办,有了标准。白事,半天完成,不摆席,不买棺,不请戏;村里买来了充气灵棚、红纱、白花,供村民操办丧事免费使用。红事,一天完成,摆席只请亲戚,主要是新娘家的亲戚,帮忙的村民吃大锅菜;村民随份子,不得超过200元钱;村里党员干部用自家车去免费接新娘,村里的锣鼓队、秧歌队在村口迎接新娘。

这一标准,2010年写进了北园子村的《村规民约》。在这一规约下,村民办一场白事,1000多元钱就够了,主要花在火化等费用上;办一场红事,包括烟酒糖,多的也不会超过5000元。

后来,阳信县出台了操办红事、白事的指导标准,北园子村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北园子村红事指导标准》和《北园子村白事指导标准》,并把这两个标准制作成两个大牌子,分别叫作红牌和白牌。

现在,村民家办红事,红白理事会就把红牌拿去,摆在主家最显眼的地方;村民家办白事,就把白牌拿去。

有了这两块牌子,村民办红白事花钱很少了,而且理直气壮:这是规定,不是我们家出不起钱、摆不起酒席。这两块牌子,被村民叫作“挡箭牌”。

来北园子村学习“挡箭牌”的人太多了,连李洪臣自己都为当初想到这个做法而感到骄傲。

移风易俗

全县在行动

北园子村“挡箭牌”的做法,很快被阳信县各个村的红白理事会拿来使用。

倡树新风,刹住红白事大操大办不断抬头之风,减轻农民在这方面的经济支出,阳信县这些年一直在努力着。

“2018年3月,阳信县民政局殡葬改革办公室改为移风易俗办公室,彻底拉开了全县移风易俗工作的大幕。”阳信县民政局移风易俗办公室主任孙连玉说。名称改了,职能也扩大了,不再仅仅是抓殡葬改革,而是引导全县人民,改掉一切不良的风俗习惯。

阳信县文明办和民政局共同制定、出台了《阳信县红事指导标准》和《阳信县白事指导标准》,每个标准都是七条。“我们制定这两个标准的原则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乡村文明为目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以建章立约为抓手,实现在移风易俗中形成阳信县的文明乡风。”孙连玉说。

每个村都根据《阳信县红事指导标准》和《阳信县白事指导标准》,结合本村的实际,制作出了两块“挡箭牌”。不管红事、白事,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人一到,牌子一摆,办事的主家、前来的亲朋以及全体村民都知道,要按规定的标准来操办。

“按规定的标准操办,省钱省时间,还不会被人说三道四,谁都乐意。”信城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王建说,“就连亲朋也愿意主家这样操办,随份子有了标准,不用担心少了被人笑话、多了自己心疼。”

“在阳信,红事一天办完,白事半天办完,已经成为新风俗。”孙连玉说,“如果是下午去世的,当天火化来不及,要等第二天上午,但整个丧事操办也不会超过一天。”

“我们还出台了抵制恶俗婚闹的文件,有的村也把这个文件制作成‘挡箭牌’,放在喜宴、婚房门口。”孙连玉说。于是,有的村“挡箭牌”便成了三块。

为倡导文明新风,阳信县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殡葬服务费减免政策,对遗体接运、火化、遗体存放、骨灰寄存等基本丧葬费进行减免,每具减免1300元。为了便民,阳信县创新推出了“殡葬改革承诺书”,一张纸简化了以前的繁琐手续。承诺书列出了五不准条件,村“两委”负责人及逝者家属在上面签字后,即可到殡仪馆办理火化。因此,阳信县每年可为逝者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约450万元。

在殡葬方面,阳信县在抓好骨灰堂建设的同时,重点抓了农村公墓林建设。“现在农村,还有入土为安的风俗,强制要求死者最后不得入土,并不符合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意愿。”孙连玉说。本着不占地(耕地)、少占地、节约土地的原则,阳信县在农村打造公墓林建设。这种公墓林,“地上有树、地下有墓,远看一片树,近看一片墓”。截至目前,阳信县绿色公益性公墓林已建设完成16处,公墓林绿化面积达75%以上。

阳信县现有常住人口47万人,2020年阳信县民政局对全县854个自然村散乱坟头进行了摸排登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散乱坟头约15万座左右,按照每个坟头占地6平方米计算,占用土地1351亩。“建公墓林,农民都愿接受。这能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田间坟头少了,也便于现代化农机进行耕作。”孙连玉说。

党员干部带头

移风易俗风生水起

阳信县委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先后出台多份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文件,在全县依托“文明实践”,着手“实践文明”。

“阳信县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注重党建引领,在着力革除歪风陋俗、培育乡风民风、树立清风正气上做足文章。”阳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冠涛说,“我们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以良好的社风民风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向好,让文明新风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阳信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建设县、乡、村三级网络,强化宣传、服务、监督、协同“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在全县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协调、综合治理、以人为本、群众受益”的工作原则,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党风。

阳信县营造了浓厚的移风易俗宣传氛围。利用“赶大集”的形式走上街头,散发移风易俗倡议书。利用微信群、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农村大喇叭等,宣传全县的移风易俗工作和要求。道路两侧、街巷墙壁成为宣传主阵地,将移风易俗宣传标语口号、婆媳歌、红白事办事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用图文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全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思想,追随新时代文明之风。

“阳信县的移风易俗工作,把厚养薄葬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来抓。”孙连玉说。在宣传上,引导广大农民认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孝”的本义。孝,是在父母活着时,做到厚养。厚养,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年老的父母吃好穿暖;就是要尽量多抽时间,陪父母说话、聊天,就是让父母脸上的笑容多些再多些。让父母过个幸福的晚年,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在父母去世后,完全没必要花大钱操办丧事。

如此相对比,阳信县移风易俗办公室还找了些薄养厚葬的典型。这些典型的共同特点是,父母在世时少管少问、缺吃少喝,因为不孝顺,在村里名声不好。父母去世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孝心”,大操大办丧事。钱花了很多,村里的老人却说:这么做,赶不上父母活着时,多给送点好吃的。

靠厚葬、花钱买不来“孝”名,现在已经成为阳信县农民的共识。在都是熟人社会的农村,有个好声名很重要。而孝与不孝,是一个名声好坏最重要的内容。对父母不孝,哪怕有钱有势,也会有人背后戳脊梁骨。

“阳信县的移风易俗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党建引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张冠涛说。阳信县所有村庄的领头人,绝大多数都身兼三个职务: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红白理事会会长。这种三合一,就是要靠党建引领,村党支部书记以身作则,党员发挥带头作用,让整个村庄新时代文明之花处处开放、时时开放。

因此,在阳信县,对党员干部有这样一项要求:党员家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必须向上级党组织和纪委如实报告。

阳信县水落坡镇小刘村党支部书记魏国臣,为把村里散乱埋葬的500多个坟头迁进公墓,第一个带头将其爷爷奶奶、父亲的坟头平掉。书记带头了,村民纷纷行动起来,500多个坟头平掉了,腾出30多亩耕地。

李洪臣的儿子是2018年10月18日结的婚。儿子结婚前,亲朋好友找到他说:我家里宝马、奔驰,孩子结婚时随便用,你就这么一个儿子,婚事办得要风光些。他的儿子也想结婚那天用几辆高档车。他对儿子说:办婚礼,村里有了标准,标准是我带头制定的,我们家不能违反了这个规定。结果,儿子结婚那天,只用几辆普通轿车接来新娘。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书记。有了党员干部带头,阳信县的移风易俗工作风生水起。

现在的阳信县农村,有老人去世了,村“两委”班子和村里老党员、老干部,会组织起来,戴上黑纱、白花,在哀乐声中向逝者鞠躬致哀。有的村办起追思会,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根据逝者的生平,写一份逝者生平简介。灵棚上挂一幅黑底白字“追思会”横幅,村党支部书记根据逝者的生平简介,带着逝者的亲人和前来吊唁的人等,一起回忆逝者抚养儿女、孝敬老人、和睦庄邻、辛勤一生的过往,在回忆、敬重中最后告别逝者。这样的“追思会”,文明、庄重、简朴、肃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阳信县农民接受。

新时代文明之风,已经吹进阳信县的每一个角落,正在汇聚成一股巨大力量,为阳信县的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澎湃动力。

农村大众报记者孙成民

通讯员魏君钰孙雨琪

新闻推荐

翟王人大代表现场观摩助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滨州日报/滨州网阳信讯(通讯员林世军董海军报道)12月11日,阳信县翟王镇人大组织镇人大代表对10个行政村开展路域和人居环境...

阳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