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村: 毛岸英在阳信生活的地理坐标
■宋安亭(左)向记者讲述毛岸英的故事 ■张氏家谱 ■张集村鸟瞰图
□晚报记者 张迎宾 实习生 苏勇鹏 通讯员 张 涛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记者一行又来到了张古风村(该村无外姓,为同祖同宗)。该村70岁的张金和老人向记者出示了他保存的《张氏家谱》,其中光绪三十一年的《张氏家谱》中记载:阳信张氏家谱始祖为张彬,一世祖为张克善,明代自无棣牛岚庄迁居阳信红庙。同时,谱中还记载了张家集的张姓,是从十五世开始,应为张古风村张姓同宗,自红庙迁入。因张集村其他姓氏族谱不可寻,只能大致推算张集村立村于明代之前。
另外,根据宋安亭介绍,听家里老人讲,解放前张集村就是个集市,周围村庄的村民都来这里赶集,张集村由此得名也未为可知。
张集村有名却是因为一个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1946年,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从此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决定让毛岸英到农村一线参加“土改整党运动”,毛岸英接受组织决定,踏上了去阳信农村参加土地复查的征途。
记者跟随宋安亭来到村中一片种满小树的宅基地,“这里就是当年毛岸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宋安亭说,“听我爷爷说,这是当时村里张元林大爷的家,三间北屋,两间西屋,一间东屋,毛岸英就住在东屋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毛岸英住过的三间土房列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张家集土改纪念堂”。后来,小院因为年久失修败落了,毛岸英曾经用过的方桌和两把圆椅现在还保存在阳信县文化馆里。
据宋安亭讲,在阳信县张集村,毛岸英(化名杨永福)始终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更不接受地方政府的特殊照顾。他身着爸爸送的旧军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恤民情,了解社会。他工作认真,处事谨慎,待人和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得大家的好评。一次,他因给一些队员讲解误了吃饭时间,其他队员全都吃饱了,他才吃了一半,盆中就只剩下了一些菜汤水了,他一手拿窝头,一手端菜盆,喝着菜水汤将就吃了一顿饭。毛岸英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房东张元林大爷家里,他一有空就帮着挑水、扫院子、喂猪、干杂活。张大娘待他也像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后来毛岸英回到西柏坡后,还曾经给原来的房东张元林老两口写过信,信里有毛主席和老杨的相片。这时大家伙儿才明白,老杨就是毛岸英。”宋安亭说。
毛岸英的阳信之行,使他与阳信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现在张集村的村民一提起这段历史,还是感到很自豪。
新闻推荐
一段阳信县水落坡镇老汉殴打老岳母的视频在滨州流传开来,拍摄者透过院子门缝拍摄到了违法嫌疑人孙某某殴打老人的过程,并上前阻止打人行为。9月19日,这段视频引起了滨州市民的广泛关注。为此,记者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