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阳信扶贫攻坚 “第一书记”派驻村率先破题

滨州日报 2016-11-07 00:00 大字

本报阳信讯(通讯员 吴宝田  张金才  报道)今年5月开始,阳信县在全县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了以村支部领航、党员领军为核心的“双领”创建活动。各乡镇(办)省市“第一书记”派驻村作为首批试点村,先行先试,取得了初步成效,成为阳信县扶贫攻坚的“村级样本”。

近日,在翟王镇韩桥村高标准手工加工车间内,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加工星级宾馆常用的床上用品。“我们与滨州愉悦家纺公司签订了产品回收合同,在这里上班的都是村里和附近村庄的家庭妇女。”省移动公司派驻“第一书记”吴吉勇介绍。

吴吉勇是滨州移动公司的数据业务主管。他多次邀请公司领导到村现场调研,确定了上项目解决村内闲置劳动力的方案。为了选择项目,吴吉勇找到了滨州愉悦家纺公司,经过积极争取,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项目建设过程中,他“全程”盯在工地上。“厂房和织机两项,公司就投资了300多万元,要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允许国有资产流失。”吴吉勇说。

阳信县“第一书记”派驻村大都建起了加工车间。这些加工车间不仅倾注了“第一书记”大量心血,更是对他们智慧的严峻考验。

翟王镇南董村是一个“空壳村”。“第一书记”王立忠决定为村里上一个受益权属于集体的项目。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村民长期种植蔬菜的习惯,他向派出公司领导汇报后,决定建设高标准的冬暖式大棚。王立忠和村“两委”亲自上阵整理建大棚所在的土地。王立忠协调投资70万元帮村里建起了1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大棚建起来后,以每个棚每年1万元的价格对外公开进行承包,仅此一项,一年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 

阳信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员介绍,今年全县不少村摘掉了“开壳村”的帽子,这主要得益于阳信农村的“光伏发电”项目。而首开先河的是商店镇西吕村。

西吕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为了解决村集体没有收入的问题,市政府办公室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周常浩研究政策,争取发改、供电等部门支持,决定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他首先在村老年公寓等公共场所安装了24.9千瓦的光伏设备,成功实现了并网发电,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2万元。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纷纷申请安装光伏发电项目,今年村里17个农户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带动了7个贫困户脱贫。“我筹措资金10万元在自己房顶安装光伏13.6千瓦,今年1月19日并网发电,到10月15日发电16253度,按照每度1.03元的价格计算,收入就是1.6万元,年底可收入2万元,5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西吕村党支部书记吕建廷介绍。

看到西吕村光伏发电的成功做法,阳信县一些乡镇纷纷组织村干部到西吕村“取经”。周常浩看到了推广光伏带来的商机,决定走“用光伏养光伏”的路子,组织成立了集安装、维修、咨询于一体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

目前,光伏发电已在阳信县不少村庄全面铺开,仅今年就安装光伏400多千瓦,年可增加收入50多万元。 

新闻推荐

假干部行骗真法官“还钱”

前些日子,滨州阳信县水落坡镇魏家村来了两名乡镇“干部”,专门给60岁以上的老人退水费、办补助。据王玉奎老人说,这俩人来到他家坐下后说,发扣水费的钱,以照顾老年人。老人可高兴了,赶紧把和钱放在一起...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