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肉牛大县“粮改饲”推广记

农村大众报 2015-09-25 16:48 大字

山东省哪里最早开展“粮改饲”?可能没人能说清楚。但在肉牛养殖中,率先用全株青贮玉米替代部分粮食饲料,阳信县是最早的:去年以来,当地数万亩小麦、玉米地改种专用饲料玉米,“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变成了“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洋湖乡八里泊村共3600亩耕地,今年有2800亩流转给了当地一个知名的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企业——阳信广富畜产品公司。村党支部书记赵彬说,企业租地种的是很少见的全株青贮玉米。

阳信县畜牧局局长马文健说,全株青贮玉米穗和秸秆要一同打碎,进入青贮池子,经过氨化,整株玉米就成了肉牛既软且香的食物了。这种做法在奶牛养殖中较为常见,肉牛养殖者鲜有尝试的。主要的原因是,改变习以为常的饲养体系,并非易事,企业需要有说服力的数据。马文健说,这件事应当政府做。去年11月,县政府在一处300亩闲地上,种上了省农科院的全株青贮玉米“东丹60”。在干旱之年,试验田每亩产量达到了1.2万斤。

“普通玉米连秸秆算上,也才六七千斤,企业心动了。”马文健说,种一季玉米纯收入几百元,青贮玉米达到了3000元,而经过肉牛转化后,产值为4000—5000元。种植试验成功后,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阳信畜牧局又在广富公司的养殖场内进行饲养试验。将130头牛分成4组,对比全株青贮与黄贮的喂养效果,马文健认为标本数量如此大的试验绝无仅有。试验小组4个人,由县畜牧局总兽医师栗福星带领,靠在养殖场内,定期为肉牛称重、测量体尺。

试验结果出来后,他们发现加同等数量的精饲料,青贮玉米喂养的肉牛比黄贮增肥效果更好。“简单说,原来是二亩地养一头牛,现在是一亩地养一头牛。”马文健发现,不到一年时间,除了企业自发流转土地粮改饲外,还有三种模式出现:一是借箭牛业发展了5000亩的订单,由其提供种子,农民负责种管;二是肉牛合作社社员把自家地“粮改饲”,这部分数量最大,有几万亩;三是农民经纪人收购农户的饲料玉米。

马文健说,这种探索并非行政命令,而是肉牛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阳信肉牛原本是“买全国、卖全国”,从全国购进300公斤以上的架子牛育肥,但近两三年来,牛源紧张,这逼迫阳信要搞犊牛繁育和标准化养殖,现在阳信肉牛存栏量为26万头,在农区全国第一。要养牛,控制饲料尤为重要。

农牧结合,该县又做起了牛粪文章。今年,当地在蔬菜大镇翟王镇,引进了一家有机肥加工厂,今后阳信的牛粪可加工为叶面肥和固态肥,用于种植绿色有机果蔬。

马文健说,农牧结合在一起,这个路子走通了,阳信这个畜牧大县就能走向畜牧强县。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李雅芹

刘浩洋

新闻推荐

阳信一对一约谈党政“一把手”

农村大众报阳信讯(通讯员李树坤李丽)“原以为约谈就是汇报汇报工作,领导再提提要求,没想到约谈内容这么具体,针对性也很强,作为‘第一责任人\’,有点坐不住啊!”走出约谈室的阳信县商店...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