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涌动滨州 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 已有八名学生获救助意向

鲁北晚报 2013-04-28 13:54 大字

□本报记者 温庆磊

4月26日,本报刊登了稿件《爱心人士  请来结对帮扶》,并附有贫困学生的相关信息。稿件见报后,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爱心热潮,爱心人士纷纷致电本报,询问帮扶贫困学生的方法。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七位爱心人士(含团体)希望帮助八名贫困学生,准备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实现人生梦想。

>>>本报小记者与家长奉献爱心

“你好,我想问一下还有没有救助贫困学生的名额?”4月27日上午,家住市区的刘先生致电本报,询问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的方法。

在随后的交流中记者得知,刘先生十一岁的儿子是本报的小记者,目前就读于滨城区第一小学。看到本报征集爱心人士的稿件后,年纪小小的他有了献爱心的想法,于是跟爸爸妈妈商量着奉献一点爱心。据刘先生说,为了确定救助的名义,爷儿俩还做过一番争论。最终,刘先生决定以儿子的名义救助本报前期公布的019号贫困学生。

>>>阳信一服装店工作人员认捐两名学生

4月26日,在阳信县经营“海澜之家”服装店的爱心人士张建民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张建民代表门店全体工作人员,确定与两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

“看到晚报刊登的贫困学生的信息后,我们店员们都很受触动,大家一致同意与两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给予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张建民说,同事们讨论之后,决定帮扶003号和005号两名学生。同时,为了把这件好事办好,大家决定给门店会计的工作增加一个内容,由她负责每月定期向两名学生汇款。

张建民告诉记者,本次通过晚报认捐两名贫困学生只是同事们爱心行动的第一步,等高考结束之后,他们还将集体救助八名贫困准大学生。

>>>爱心人士送来1200元托记者转交贫困学生

李女士在市区农行上班,她所在的科室有六名工作人员。4月26日,见到本报爱心助学行相关报道之后,这个平日里团结友爱的小集体再一次达成了共识:大家决定一起与一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4月27日上午,李女士带着1200元钱来到了鲁北晚报社,委托本报记者将这笔爱心善款转交给007号学生。

“我们六个人平时很团结,干啥事都很默契,昨天看到晚报征集爱心人士的报道后,我们六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奉献一点爱心。”李女士告诉记者,经过简单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帮助007号学生。“他是名单中年龄最小的,七岁就经历了这么多痛苦的事情,我们愿意一起帮助这个孩子。”

>>>各行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

来电询问结对帮扶事宜的爱心人士,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贫困学生享受与同龄人一样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们摆脱生活的困境。

在市民政局福彩中心工作的邢曰敏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她想去011号学生的家里去看一看。一直以来,她就有帮助贫困孩子的想法,现在晚报有了这样的活动,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无棣县教育局上班的刘富发认捐了015号学生,他想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他表示如果可能,他愿意长期帮助这些孩子们。在胜利油田工作的罗先生在电话中表示,他愿意帮助014号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市民苏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他去过西藏,沿途经过四川山区时目睹了山里人的生活环境,那种艰苦的环境至今让他难以忘怀。最终,他决定与018号学生结成对子,帮那个黎族小姑娘完成学业。

本报联合团市委、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推出手拉手心连心·“滨州哥哥”爱心助学行动,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及社会各界参与到活动中,结对救助贫困学子,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梦想。

本报公示的这些贫困学生均由基层团组织经过调查推荐,为尊重青少年个人隐私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学生信息采取编号的方式公布,不显示真实姓名。此外,本报“滨州哥哥”贵州爱心助学行期间,也在贵州相关部门搜集到了部分贫困学生的信息。他们都已经办理邮政储蓄账号,如果您有意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可以与本报记者联系,获取爱心账号。

手拉手心连心·“滨州哥哥”爱心助学行报名电话:2112126/18654303454

新闻推荐

阳信农民“家门口”领补贴

4月28日,阳信县流坡坞镇苇子刘村73岁高龄的村民杨书龙来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领取他和老伴的老年补贴。据悉,自2012年6月份开始,阳信县农村信用社在乡村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将...

阳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