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村名趣谈
发现滨州
阳信的村,大多是明朝大迁徙来的。明初大移民在民间的谱牒、传说当中留下了相当多的“大槐树移民”印记。当地流传着“一副扁担来阳信”的传说,谓一副扁担,前后两只箩筐,挑着两个孩子来到此地落户。
□刘宝德(阳信)
阳信东西长39.7公里,南北宽20公里,879个自然村分布在792.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说起县域,当地人习惯称“东坡西坞”,说明东边的“水落坡”和西边的“流坡坞”是本地的两个重要乡镇。据考证,原先这儿是黄河淤积平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幸亏大禹疏通九浚,才得以“水落坡”,人们方安居乐业;在九浚之一的鬲津河南岸,有一流水显现的高坡,是过往舟船的泊坞,故名“流坡坞”。由此可见,这两个镇历史悠久,乃立村比较早的。
阳信的村,大多是明朝大迁徙来的。此次明初大移民,虽在正史当中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述,但在民间的谱牒、传说当中留下了相当多的“大槐树移民”印记。
清末重修的阳信县劳店乡洼李村《李氏宗谱》记载,李氏始迁祖李玺,洪武十年自河北省武邑、枣强一带迁来此地。当地流传着“一副扁担来阳信”的传说,谓一副扁担,前后两只箩筐,挑着两个孩子来到此地安家落户。
商店镇老牛村、小牛村的牛姓自称“破锅牛”、“锅渣牛”。据传说,当初一家牛姓人在“大槐树”底下被迫分离,迁往不同的地区,遂将铁锅打破,各执一块“锅渣”以为将来相认的信物。至今当地牛姓人都知道,如在外地遇上知道“破锅”典故的牛姓,便是“自家”(一家人),如不知道虽同姓也不是一家人。
流坡坞镇周商村也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移民传说。商姓一家在“老槐树”底下彷徨无助,不知道到何处安家,只好求助算卦的,经一番“掐算”,说啥时候看见“牛上房,车上树”,才可以安家。于是一家人一路东行,来到阳信今流坡坞北。由于当地遭受水灾,房倒屋塌,牛真的跑到“屋上”;一辆纺车也被洪水漂起,挂到了树上。这幅“牛上房,车上树”的奇景正好被商姓人看见,于是定居于此。
温店镇王杠村东南侧,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古酸枣树林。最北边一株,已经枯萎,两个人才能搂抱过来。枯树向南,呈放射状分部着几十株酸枣树,它们都是一抱多粗,外皮灰白色,枝繁叶茂,碧绿如盖,上面结满圆圆的枣子。
原来,这里是一片坟茔,有几百个坟头,占地三十余亩。当地百姓讲,这是本村王姓的祖坟,已经埋葬了二十四代。据说他们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老槐树底下搬来的,这些酸枣树,就是先人从老家带来的枣核培育栽种的,人死之后,栽棵树以示纪念。几百年来。酸枣树林生生不息,成为“大槐树”向阳信移民的实物见证。
原有的村庄,就叫老庄,如“张古庄”。而新搬来之后,落脚在一个寺庙旁边,慢慢形成村子,便叫成“庙李”、“丁庙”、“双庙杨”、“刘卢阁”、“大寺杨”、“高家庵”等;村旁若有个遗址,就叫“秦家台子”、“秃(土台)李”、“风(烽)台吕”、“栗家皋”等;村子坐落在大洼或边缘,则有“洼里赵”、“张洼头”、“坡堐”等;村子若在河的岸边,就会“河堤刘”、“临河魏”、“黄河崖”、“荀家河堐”等称谓;在一条运盐的马车道旁几村排列,便演化成“张家马道”、“任家马道”、“段家马道”等;若是在来往客商的路上开店形成的村落,就叫“燕家店”、“商家店”、“河流店”、“温家店”、“劳家店”等;沿河有船坞的,就叫“侯家坞”、“邢家坞”、“程子坞”、“康家坞”等。
早先有个村,相邻又聚集起一个新村,一个叫“大王”、一个叫“小王”;一个叫“前菅”、一个叫“后菅”;一个叫“东范”、一个叫“西范”;一个叫“南杨”、一个叫“北杨”。如果一个大家族繁衍开来,接连几个村都有分布,就形成“东苟”、“中苟”、“西苟”的格局。某个村离县城或街店的距离,也可称村名,如“十里堡”、“二十里堡”、“三里庄”、“七里坛”;相邻的几个村比较密集,就在居中的某个村立个集市,方便人们物质交流,那么这个村就成了“王家集”、“赵家集”、“张家集”;某个村为防土匪,打起了围子墙,就干脆叫“孙家围子”、“闫家围子”;某个村边有块芦苇,就叫“苇子刘”、“苇子高”;某个村有个水湾,就称“褚家湾”、“郭家湾”、“崔家池”、“八里泊”;某个村有片果林,就叫“梨行”、“枣吕家”、“苹果于”、“香椿王”;某个村有人很会种菜园,就夸赞成“菜园刘”、“宋家园子”、“张瓜家”、“稍瓜张”。
过去,生产工艺落后,人们对会手艺的人特别崇敬,村里有个手艺人或技术专长的人,就会给村子带来好名声,如“豆腐店”、“王银匠”、“张铁匠”、“褚木匠”、“路线匠”、“瓦刀刘”、“打磨张”、“韩打箔”、“油坊张”、“文家纸坊”、“簸箕赵”、“盆张”、“瓦窑”、“王陶户”、“宽(筐)李”、“粉刘”、“张皮家”、“帽李”、“贩帽”、“刘厨”、“孙扣”、“香房”、“棉花赵”、“周养蜂”、“王迪吉(鬄髻)”、“张锢镥”、“刘货郎”、“曹家糖坊”等。当医生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直接就称“杨大夫家”、“张先生家”、“李先生家”;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百姓不会忘记,如“王孟良家”、“牛王堂”。对村里从事某种职业较多者,习惯称谓为“刘跑马”(马术)、“耿斗子“(杂技)、“张杠子”(武术);但对那些不体面的职业或个别人,也有涉猎,“小木(响马)庄”、“下马(响马)李”、“孙拉(啦)家”。
还有许多村,就是当年搬迁者的姓名。如“马腾霄”、“陈词林”、“孙敦五”、“王同智”、“丁介子”、“郭当子(小名)”、“郭明善”、“王坤兮”、“刘古良”等;有的是后代人有一定社会影响,遂改其名为村名,像“马英房”、“马丰和”、“李昂”、“王嘉会”、“刘斗占”、“史君汉”、“范沾槐”、“郑开基”、“王兆三”、“何次楼”、“王朝政”、“杨松”等;还有的是后人做了官,村名也跟着沾光,像“李大人”、“王二官”、“李纯白家”、“王博士”、“张官寨”、“孙长史家”、“刘同智”、“王宾王”、“张圣还”等;有的人见义勇为,不计个人利益,落个外号,渐成庄名,像“张大头”、“李朝干”、“张二胡子”、“陈大德”、“义门丁”、“陈本仁”、“刘全仁”等。
重大历史事件,在村名上也能体现出来。如“五霸营”,据说这里就是战国时期五霸会盟的地方,曾经的会盟台遗迹犹存,给人无限遐想。“黄巾寨”就是当年起义的黄巾军,在此驻扎,形成周边十八个村寨而得名。由于这些黄巾军是被刘备、关羽、张飞兄弟截杀的,村民至今不肯挂关公像,因为早先被杀戮的黄巾军的合葬墓——黄巾塚,依然矗立在这里,让人不能释怀。
再如“义士辛”,清顺治年间,阳信知县周朴,被谗人诬陷无端弹劾,拘押京罢免官职。本地百姓愤愤不平,遂推举四十二名乡亲到京城保释。岂料,当他们行至直隶省任丘县的时候,正赶上河间府土寇作乱,驻防武官温某贪暴异常,见财起意,将四十二人诬为土寇,逮捕下狱。
四十二人力辩不屈,任丘县令方策亦再三恳请,建议先向山东方面咨询,了解清楚后再行处理。谁知,温某刚愎自用,贪虐成性,趁方策外出,残忍的将四十二人尽行坑杀。不久,周朴平反,将四十二人的骸骨迁回阳信,合葬于阳信县城西北辛庄附近,今称义士辛。和人一样,有的村也有外号,“杨辛庄”就是一例:明天顺年间,杨国忠、杨国良兄弟两个由前刘店村迁到这里,立村杨新庄。
清光绪十五年,暴雨成灾,民不聊生,可官府照样横征暴敛。该村任“地方”(负责人)的杨度路,不忍从百姓手里催粮敛钱,便消极应付,完不成任务。这样,杨度路就要经常受到罚跪的惩处。为了减少皮肉之苦,他让老婆给缝了个厚棉袜子穿上。天长日久,终于露出破绽,官员惊骇:“好一个狡猾的棉布袜子杨度路!”随之,他的“地方”职衔被罢免。从此,“杨度路”或“棉布袜子”,就成了这个村的别名。
阳信的村名,大体就分这么几类。从村名就知这个村子的来历,亦或推测出其方位或典故,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村名是村子的标示,更是一部史书,它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姚家堡村一景
庙李村
王杠村酸枣树
勃李村
新闻推荐
□通讯员 德泽 慧清本报阳信讯 10月6日,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在外打工的恋爱的李某、王某节假期间举办订婚仪式,60多岁的韩某作为村里的头面人物,应邀做媒。席间男女双方的...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