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解决牛源危机产业化是关键渤海黑牛可借鉴合作社模式

鲁北晚报 2010-09-29 18:18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昌 陈南   

本报讯 28日,作为中国五届牛业发展大会重要环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国内外牛业界的专家、企业家及养牛户从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启迪思路、养牛业资源利用与环境控制、牛品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中国肉牛产业未来发展四个主题做出探讨。

会上,听取了《解决中国肉牛牛源危机的途径》、《优质牛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爱尔兰对于肉牛业及奶牛业在遗传育种领域所作的贡献》等多篇大型报告。报告深入地分析了肉牛业发展现状,对本地牛业及畜牧业发展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11时许,在河北农业大学孙少华教授做完《解决中国肉牛牛源危机的途径》报告后,本报记者就渤海黑牛发展采访了他。孙少华教授说,他在2006年首届牛业大会上就提出了牛源短缺问题。据牛业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调查显示,全国母牛存栏量仅为3600万头,可繁育母牛2700万头。“可看出,目前牛业逐年萎缩,出现牛源危机。”孙少华说,饲料、疾病、低价等因素是制约牛业发展的瓶颈,而走上牛业产业化之路才能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同样,孙少华教授认为,渤海黑牛作为我国良种黄牛中的佼佼者,同样面临牛源短缺问题。母牛锐减,种牛遇危机。据滨州畜牧部门统计,截止到今年8月份,山东全省仅剩13个血统的种公牛(8个在位于滨城区的山东省渤海黑牛原种场,5个在山东省农科院畜牧所),公牛数量仅30头。

“养牛获利比不上外出打工,养牛户也多为农村老人。”孙少华教授说,像阳信县犊牛繁育合作社一样,要逐步建立合作社发展模式,创建牛肉品牌,合作社前端连接农户,后端连接深加工,逐步形成产、供、销产业化发展模式。

据了解,截至目前,阳信县犊牛繁育合作社有社员1652户,包括1个母牛运销大户、1个犊牛运销大户,4个养殖小区,30个母牛饲养大户,共存栏母牛、犊牛4800多头,收取股金15.70万元,其中社员股金13.3万元,投资股2.4万元。

同样,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认为,地方要想发展好牛业,除去官方政策、资金支持外,重要的是建立产供销牛业体系,支持品牌向有机牛肉高端化发展,逐步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

新闻推荐

阳信县 沟盘河治理项目即将竣工

□通讯员 史宝岭 苏殿军本报阳信讯  阳信县沟盘河雨洪资源化治理项目自10月25日开工以来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已完成土方70.5万立方米,占整个总工程量的30%。沟...

阳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