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康教融合发展模式 “融爱”给特殊孩子不一样的未来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荆常忠通讯员姬广鹏

滨州日报 2020-07-09 07:53 大字

两年多没来,无棣爱心医院搬了新址。6月29日下午,记者在医院电脑教室看到新鹏时,他已经完全不是几年前的样子,高了,壮了,礼貌地喊着“伯伯”。

新鹏在这里已经度过了七年多时间,是医院的第一批康复对象,是爱心小学第一届学生。他刚开始是单纯进行康复训练,后来是半天康复半天上学,现在他已经上到了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他的四门功课中有三门是满分。新鹏是医院康教融合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每到入学季,达到学龄的特殊儿童家长都会面临着选择:继续康复还是去学校上学。有些孩子因为上学中断了康复,失去了继续改善功能的机会,甚至要承担退步的风险。也有孩子因为需要康复或自理能力不足,失去上学的机会。康复和教育都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长期坚持,而且都只能在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无论哪种选择,对家长而言都是两难。

2014年,院长高祥治在无棣爱心医院刚刚走上正轨时,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在残联的帮助下,在爱心组织的协助下,在本就不大的院子里办起了“爱心小学”。当时只有两个年级十几名学生。教室在院子东侧的平房里,桌子是旧的,黑板是水泥的,只有课本是新的。但是有老师、有学籍,和普通学校同样教学、同样进度、同样考试。

去年,医院、爱心小学搬进了新院区,这里原来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有一栋教学楼、几排平房,还有一个标准的体育场。教学楼装修后做了康复区,加盖、翻修、装修后,平房设置了教室、宿舍、餐厅、浴室、活动室等功能区。床铺是针对特殊孩子专门配的康复护理床,八个孩子配一名生活老师,浴室配有浴凳,餐桌每天都擦得发亮。现在有近200名孩子接受康复,其中有100余名边康复边读书。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县区,还有少数来自外市和外省。医院康复融合发展的模式,让高祥治“不识字”的遗憾,没在这些特殊孩子身上重演。

脑瘫儿童的康复要伴随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初中这个年龄段是发育最快的阶段,也是功能退步风险最大的阶段。“因为疫情停训的这几个月,虽然有直播指导,还是有不少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步。”高祥治指着监控里正进行复训评估的画面说。

“明年,新鹏这一批孩子要读初中了,到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把初中班开起来。毕业时他们可以考省特教学院上大学。”负责学校管理的任老师说。任老师提到的开设初中班的想法,让孩子们能够继续边康复边读书,而且给孩子们打开了继续深造学习的通道,让他们的人生道路蹒跚但有了希望。

任老师在教育系统工作过十几年,后来一直做行政工作。他退休后,被高祥治请来管理学校,他的到来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学校相继成立了“天使”合唱团、“蓝天”朗诵队、“希望”锣鼓队等社团。

去年夏天开始,学校还选拔出十几名孩子,请来远南残运会冠军的教练,开始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到2022年省残运会时,一定给市里送几名运动员!”高祥治很有信心。

与爱心医院一样,滨州市各个儿童康复机构都是在爱的支撑下慢慢发展,不断追求特殊孩子们的全面成长,它们有的与普通幼儿园合作、有的在康复中引入教育的手段、有的开辟空中课堂,努力探索康教融合的发展模式。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梁川主任介绍,“融爱”已经成为滨州市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最鲜明的特色和品牌。“融爱”是改变未来,是爱与希望。

新闻推荐

无棣县委副书记、县长郑振亮 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打造强优富美新无棣

当前,全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六稳六保”工作艰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特殊时...

无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无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