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汶川大地震的测报只差0.1级——记奋斗在大山地震台监测一线的工作者
大山地震台台长王玉泉介绍第一代测震熏烟记录仪大山地震台副台长徐文华、刘金台等同志进行首都圈数字地震等观测本报记者 孙文杰 本报通讯员 杨燕
40年前,大山地震台在无棣县碣石山脚下依山而建,这个位于山东地震监测台网、环渤海地震监测台网及首都圈地震监测台网的交汇处,也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济南省会城市经济圈交汇区内惟一的地震监测综合台站,监测地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我国地震监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长王玉泉和他率领的团队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同样像“大山”一样“屹立”于远离闹市的村野僻壤,他们用责任和热情坚守着防震减灾事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时时以著名地质地震学家丁国瑜先生“立足台站,放眼寰宇”的题词自勉
谈起大山地震台的发展历史,王玉泉台长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1976年8月,为加强京、津、渤海沿岸等地的震情监视,经原国家地震局批准,无棣大山地震台当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他介绍,地震波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下有衰减,监测仪器必须安放在基岩上,大山地处华北平原新生沉降相对隆起部位的埕宁隆起上,是鲁北平原惟一基岩出露处。
相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40年前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鲁北农村工作、生活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王玉泉和现任副台长徐文华、刘金台等8名同志以台为家,住简陋阴潮的危房,吃又苦又咸的水,行崎岖不平的小路。为获取测震、地磁、水化等工作连续的数据资料,他们奔波于距离台站几公里、几十公里以外的各野外监测点,
不论刮风下雨,不惧严寒酷暑,不管清晨夜晚,必须每天定时定点,甚至24小时坚守。“从建台到1996年,我们光幸福250摩托车就骑烂了3辆。”说完这话,副台长徐文华笑了。
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同一地点、时间的连续资料才能对周边地震观测有效,寂寞与枯燥的工作性质,再加上地点偏远、工作时间严格到有时亲人生病住院都不能亲自照顾,“与世隔绝”的条件使台上招聘难、留人难,台上的小伙子说媳妇也难。刘金台坦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看着身边不少有经营头脑的人发了财,自己也十分羡慕。可我们选择了大山地震台,就是选择了耐得寂寞、经住诱惑的人生。”
在王玉泉的带领下,大山地震台的同志们团结奋战、情同手足。用徐文华和刘金台的话说:“我俩日夜不离并肩40年,为工作我们‘争\’了一辈子,也互相尊重了一辈子。” 大山地震台党小组共有5名党员,几十年来,所有党员不仅没有一个拖欠党费的,而且所有的收据正规无缺失。王玉泉为有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而欣慰,他不断地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发展台站文化,保障了台站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山地震台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得以改善,但同志们奋斗、担当的精神一直没变。在地震台会议室里,悬挂着2004年我国著名地质地震学家、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地震局原副局长丁国瑜先生为大山地震台的题词“立足台站,放眼寰宇”。王玉泉坚定地说:“我们时时以此自勉!”
发展为全省地震观测学科最全、观测设备最先进的台站,2008年汶川大地震测报数与国家公布数只差0.1级
王玉泉列举大山地震台几十年来的大事纪如数家珍:1977年5月微震仪投入观测,1979年10月CR2—69型自动记录磁秤投入观测,2000年3月山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投入观测,2001年10月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正式投测……近年来,大山地震台持续加强地震科技成果研究的推广应用,跟踪地震科学前沿,积极向上级争取观测项目,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大山地震台先后完成了测震、GPS、电磁波、地电场、水位、水温、信息节点、气象三要素、地磁大核旋及电离层等数字观测项目建设,大山台观测项目涵盖了测震、电磁、流体及形变四大学科;观测仪器由4套增加到13套;观测方式由模拟到模拟、数字并行观测;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到了立体监测水平;成为全省开展地震观测学科最全、观测设备最先进的台站。
大山地震台的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在省局和国家局的评比中年年保持优秀,多项观测指标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建台以来共有71项次进入全省前三名。1995——2007年,该台前兆报数连续13年评比保持全省前两名,2002获得山东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2007年地震速报连续7年评比保持全省前三名,2007年获得山东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大地电场获全国第三名,打破了山东省在全国该项目资料评比中未得名次的记录。目前,大山地震台监测能力达到了控制面积1.5级。
王玉泉介绍,为及时精准地做好地震速报工作,工作人员会在半夜里趴在庄稼地里调看测震记录,整个记录图不允许有10分钟的缺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时,大山地震台快速测算出震级为8.1,快于当时国家对外公布的7.6级,后国家又把震级调整为8.0。2013年,他们还准确测报朝鲜第三次核爆炸。
重视和保护地震监测环境,不让辛苦观测了几十年的连续资料白费
近几年,大山地震台附近有感地震较多,群众反应强烈。每次有感地震发生后,大山地震台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向省局预报中心了解地震准确参数和专家会商意见,向询问震情的群众进行细致解答,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
同时,大山地震台正确处理防震减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关系,找准切合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地震观测环境。他们经过与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第七勘测设计大队充分协商,使黄大铁路由原规划距台站不足3公里移到了5公里以外;在碣石山旅游开发中主动为地方政府做参谋,即保证了景区规划合理,又借助景区建设修建了台站测震摆房和电磁大院的道路;还妥善解决了GPS、流体及大地电场项目选址问题,保障了观测项目顺利投入运行。
王玉泉说,地震监测依赖于一个良好的观测条件,保护好台站的监测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出现过外界因素影响仪器,发生监测数据异常等现象,尤其是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对水化、电磁等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如今,大山地震台在周围作了环境保护标志,希望社会能广泛关注地震监测环境的保护,否则,费心观测了几十年的资料就有可能会白费。
珍藏历代退役地震监测仪,建起全省首家“地震与火山博物馆”
2010年,山东省首家“地震与火山博物馆”在大山地震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博物馆展有历代地震观测仪器藏品50件套及火山喷发物标本40余种,并可利用 4D影院现场进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王玉泉是个有心的当家人,建台以来,历代退役的地震监测仪他都舍不得丢弃,收废品的来收不卖,搬了三次办公室也不扔,测震、电磁、流体等几代观测仪器和数据处理、通讯工具,他都视之为为地震监测工作立下汗马功劳的宝贝。每次出发,无论是在庐山还是长白山,只要见到滨州没有的岩石,他都会收入囊中带回来。正是有了这些,地震与火山博物馆才有了建立资本。
大山地震台在保证地震监测工作的同时,克服人员少的困难,积极开展地震科技对外交流和科普宣传工作。2007年,大山地震台与碣石山镇人民政府联合建设“山东碣石山科教基地”,向群众普及地震、火山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大山地震台先后被中国石油大学确立为“教学实习基地”,被山东省地震局确认为“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被山东省科协与山东省财政厅认定为“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地震局确认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新闻推荐
抓牢校长职级制改革、县管校聘改革、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绩效工资改革四项重点 无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进
本报记者张炜本报通讯员娄志峰9月5日下午,无棣棣州希贤学校初一学生正在学校广场上军训。记者走进教学楼看到,崭新明亮的教室里,课堂秩序井然。这所去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校,不仅因为基础设施先进,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