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张存浩接受专访:家风就是重视学习和传承

生活日报 2016-10-26 13:23 大字

张存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研制出高效熔铁催化剂;开创激波管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和气体爆轰波脉动结构研究;领导中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氘)激光器的研制工作。曾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等众多奖项。2014年1月10日与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78年张存浩与爱人和儿子拍的全家福。“爱国责任、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这12个字就是张存浩家族的家风。在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张存浩的家族被称作一个传奇——祖辈为官,祖父张鸣岐曾任两广总督;父辈治学,享誉建筑界、化学化工界;到了张存浩这一辈,十一个兄弟姐妹中,出了五位科学家。

□记者于洋

张存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家族往事,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爱国责任、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这12个字就是张氏家族的家风,但张存浩对这十二个字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祖辈训诫有方

张存浩的祖父张鸣岐是清末最后一任两广总督、正二品封疆大吏,为官几十载,张鸣岐经历了不少仕途风雨,他常拿“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来劝诫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重视,认为子女应出外留洋,成为一个学贯中西的人才、报效国家。在他的教导下,子女们大都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

作为梁启超的学生,张存浩的伯父张锐是清华1926届的毕业生,留学回国后在天津市政府从事市政工作,后成为著名的市政建设专家。叔叔张镈,建筑大师,师从梁启超、杨廷宝,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友谊宾馆、天桥剧场、新侨饭店、友谊医院、新北京图书馆、北京饭店等重大建筑设计,均出自他手。而张存浩的父亲张铸也曾留学美国,归国后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母亲龙文瑗,则是赫赫有名的两广巡按使龙济光之女。

姑姑张锦,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23岁时在美国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她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有机化学专业人才。姑父傅鹰则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是我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这个家族中的每个人,都铭记着祖辈“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的训诫。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张存浩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他。

爱国成张家必修课

“作为人,首先要爱国。”张存浩说,这是他在家庭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抗日战争爆发时,张存浩正读初小,“当时大敌当前,日本人欺负中国太厉害了。我当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油然而生爱国之心。”华北沦陷,身居天津意大利租界里的张存浩一家,不用为人身安危过分担忧。但张存浩的母亲却执意将只有9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母抚养。张存浩说:“我母亲不愿意让自己的长子在日本人的统治下接受奴化教育。她虽读书不多,但学以致用,通晓民族大义。”

姑父姑母影响大

张存浩说:“我刚到重庆上小学时,口音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们对我有点排斥。当时最令我伤心的是,他们叫我‘亡省奴\’,我非常恼火。”在重庆,张存浩受姑姑和姑父影响很大,“他们对我的影响比我父母还大。我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很长,从年幼一直到1950年。”

张存浩回忆,姑父傅鹰不善言谈,但说话能说到点子上,他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枯燥地教导,而是从点滴小事上潜移默化。张存浩说,上世纪40年代在福建时,那里只有油灯没有电灯。因为姑父姑姑都在厦门大学任教,就给家里安了一个灯泡。三个人就在这个灯泡下看书、做功课。

“有一次,我在看一本英文书,姑父就对我说,你不要老看英文书,首先应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他说中国有很灿烂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所以首先应该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

新闻推荐

我国自主研发迁移式海洋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7月16日,“海恩1号”液压步进环梁式海上升起平台缓缓驶离渤海湾,奔赴胜利油田服役。当日,由位于山东省无棣县的海王星船舶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恩1...

无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无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