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户户通
□赵吉胜
眼下,虽然有了各种音响,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广播、欣赏音乐,可我仍然念念不忘过去的户户通——广播小喇叭。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鲁北农村家家户户都挂着只小喇叭,除了按时转播中央和省里的新闻联播外,还播送无棣县的自办节目,播放样板戏,播放《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为数不多的几首歌曲。通过这只广播小喇叭,让闭塞的农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视、电话、收音机,虽然路旁架着电线杆,农户却不曾“点”过电灯。农民照明要到供销社或代销点凭票够买煤油。家家户户惟一的家电就是广播小喇叭。
从公社大院里引出的广播线是农村与公社的惟一联系,一根铁丝用方形水泥线杆架着通向千家万户。广播站人手少,仅有的两三个员工天天“长”在村里,或架线或维修或安装广播小喇叭。虽然安装广播小喇叭的技术并不神秘,却只有广播站的员工才能完成,村里的农民工只是按按线杆,拉拉铁丝,所以即使五六百人的小村,要户户安上“银瓜”,也要十几天的时间。因此,全镇三十多个村的群众和广播站的同志呆的十分熟络,以至于多年后当时的广播站长都五十多岁了,农村的大娘大叔仍然喊他“小罗”。
广播喇叭像碗口般大小,不收费,全部由上级供给。
广播小喇叭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传达会议精神,县里和公社召开社员大会、批斗大会等,都要靠广播小喇叭“直播”,类似现在的电视视频会议。那时的批斗会议特多,因此广播喇叭的利用率也特高。通过广播小喇叭,农民群众吃透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了解了上级的政策精神,那时的广播小喇叭是“当权派”与“保皇派”斗争的十分重要的舆论工具。
广播小喇叭还具有电话的功能。当时我刚上小学,那时的学时是半天,早晨两节课后是早饭,饭后我们往往对着广播小喇叭喊“xxx,上学了”,这声音会随着银线传遍全村以至邻村。
也许是当时体制的制约,也许是那时信息的闭塞,应该说当时的户户通做得是相当到位的。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村里的小喇叭基本废弃了,但县里和公社仍然采用的是有线广播,我就是那时被县里培养成通讯员的,从此,走上了“土记者”的路。
新闻推荐
■《“村民强行将棉花种到了俺的承包地里” 赢了官司折了地》后续报道官司不算赢 合同疑为假□本报记者 希彤 国锋 晚报15505430155热线讯 本报于11月11日刊登了关于无棣县小泊头镇史家村村前荒...
无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棣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