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希贤书院

鲁北晚报 2010-12-03 18:08 大字

□张海鹰(无棣)   

希贤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停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希贤书院院址位于海丰县城里西街北侧(今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西关村),原名“海邑社学”。清林芳春任海丰知县时,遂购置学田67亩,又在“海邑社学”增建房舍5间,并将“海邑社学”更名为“希贤书院”。

林芳春,字崇兰,福建福州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中举人,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授海丰知县。“林芳春,乾隆丙子举人。授海丰知县。有武生四人颇刁悍,举人韩某为之谋主,时号四虎一豹。芳春莅任,皆敛戢。县役杜姓,以娼妓诱故家子弟。芳春尽法惩治,尝创希贤书院,集生徒肄业,以时考课,砺以醇行之学,士习以振。后引疾归,卒年八十四。”(清·《侯官县乡土志》);“林芳春,温厚慈和,与民坦白相视,如家人父子,历十余年,专务以德化,不事敲扑。加意学校,创建希贤书院,延名师主讲,请业者络绎相属,颂声载道。”(清·《海丰县志》)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取仕的一种特殊教育体制,山东海丰希贤书院亦是如此,其教学目的主要以应科举考试之需。希贤书院设董事会,由县内乡绅硕儒组成。董事会推举主持书院工作的山长(后称院长)负责书院行政管理。山长延请学行素著的举人任教,课程以读经为主,兼攻理学,尤须熟读《二程遗书》、《朱子圣书》、《小学》等。书院肆业生童分两类:一类为准备应乡试的秀才,编为“文生月课”,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并送诗文请教师批改;另一类是经过考试合格或以相当程度入院专攻经史的文童编入“童生常课”,希贤书院藏书计300余册,供生童诵习。

鸦片战争后,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渐渐衰落。特别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后,山东海丰希贤书院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停办,“寿终正寝”。同年,海丰县在希贤书院旧址开办了海丰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以进士授海丰知县的杨增辉创办了海丰高等小学堂,学堂堂址亦选在原希贤书院旧址,设一个班,有学生30余名。“严明有威,審於听断,吏民敬而爱之”的杨增辉致力于创立学堂,讽喻洋教席,鞭挞奴化教育,反对文化侵略,捍卫了民族尊严。

随着时间的流逝,希贤书院曾经朗朗的读书声已销声匿迹,即使书院的遗址也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一座座现代化的居民住宅……”

新闻推荐

两万元现金失而复得

2月22日上午8时许,无棣县某宾馆的员工徐女士在整理房间时,发现210房间的床上留有一个布兜。她打开布兜一看,兜内有厚厚三大叠百元钞票,她数了数,足足有两万元。徐女士赶紧把布兜收拾好放了起...

无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