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视人眼中的滨州巨变
□张海鹰(无棣)
1995年底,我由黑龙江九三电视台调入山东无棣电视台继续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至今。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见证了滨州撤地设市10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整个滨州地区广播电视采编设备相对老化、落后,特别是我所在的无棣电视台采编设备不但老化而且不配套,编制一条一分钟左右的电视新闻往往需要耗时一两个小时。白天外出采访,只好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加班编制准备向上级电视台报送的新闻视频。如果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来不及报送到地区电视台,那么第二天上午必须风雨无阻地送到。
靠人送新闻带子就得与车辆和公路打交道。若是有重要新闻,无论是风霜雪雨还是电闪雷鸣,都要乘车去地区送新闻带子。无棣县与滨州相距短短60公里的路程曾经留下多少记者艰辛的回忆。记得,那是1998年盛夏里的一天下午,我去采访滨州地委主要领导同志来无棣县视察防汛工作的新闻。采访任务结束时,天已大黑,我赶紧回到电视台,连夜编辑制作新闻,准备第二天一早将新闻带子送到地区电视台。谁知,第二天凌晨,无棣突降暴雨。至中午时分,大雨仍然倾盆。为了不耽误新闻的及时播出,我打着雨伞挤上无棣开往地区的大客车。6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2个半小时。客车到了地区个体车站,雨仍然下个不停,并伴有五六级的大风。街上的积水已过脚踝,零星的出租车任凭我怎么挥手总是无情地从身旁呼啸而过,溅起的泥水打湿了我的长裤。更可气的是,我手中的雨伞被大风吹散了架,成了一把手杖。从个体车站到地区电视台还有好几里的路程,我只能靠一双脚走去。到了电视台,我已经成了落汤鸡,所幸的是包裹在塑料袋里的新闻带子没有淋进雨水。
进入21世纪,滨州撤地设市后,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拿无棣电视台来说,沿用了数十年的图像不稳定的模拟摄像机下了岗,一台台图像清晰、功能齐全的数字摄像机唱了主角。编制一条一两分钟的新闻五六分钟就能搞定。最令记者们高兴的是,再也不用坐车去滨州电视台送新闻带子了。这在10年前,是我连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同时,电子版的文字稿通过互联网的“伊妹儿”瞬间就能从县台传到市台,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要把手写的文字稿和新闻带子放在一块儿靠人送到市台!
如今,即便去滨州也不必再费周折,而是成了一次美妙的旅行。205国道滨州段早已拓宽改造完成,公路又宽又平,乘坐客车从无棣到滨州40分钟就能到。同时,脏、乱、差的个体车站已经“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车站——豪华气派的滨州汽车总站。
滨州撤地设市仅仅十年,古老的滨州换了新颜:“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滨州,我的第二故乡,她正如冉冉升起在渤海之滨、黄河之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 鲁璐通讯员 张洪勋 韩雷 本报讯 12月17日,在全市迎查准备的关键时期,召开全市海河水污染防治迎查工作现场会,实地察看了无棣县星一皮革、县污...
无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棣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