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办教师刘元增的从教史 自己掏钱买粉笔

鲁北晚报 2010-09-13 18:20 大字

□本报记者 路彩云 陈南/文 吴静/图 通讯员 贾金泉

认识他的人都会叫一声“刘老师”

眼前的老人名叫刘元增,是无棣县水湾镇贺家村人,自1957年开始连续从事教育工作25年,在他的从教生涯中,经历了无棣县四任教育局长,六任小学校长。“二十五年来我一直是个乡村民办教师,但是我却觉得很知足,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小学校门进入初中、高中和大学,我真的是打心眼里高兴。”刘元增老人高兴地说。

在刘元增的简历上,清楚地写着1975年至198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曾参加县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连续担任学区组长、本校主教师。在本村及邻近村庄30岁到55岁之间的人大部分都跟着刘老师上过学。

“现在只要一出门,村子里到处都能碰到学生,上到六十多岁的老头,下到年轻力壮的三十岁小伙,我的学生好多都是同村村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学生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民办教师,我知足了”!刘元增老人激动地说。

用微薄的工资垫付办公费

记者在与老人的交流过程中得知,1980年的时候,刘元增老师在贺家小学任教,由于村里换届,村委会拿不出资金办学,三年来没给过一分钱。刘元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于对工作的执着和对学生的负责,他每月从上级补贴的15.5元工资中自己掏钱购买粉笔、纸张、笤帚等办公用品,自付两个班的学校办公费,不够就从家里拿,连续办学三年。

“当时大家都不好过,可是不能耽误了孩子们上学啊,实在没办法了我就自己掏钱买呗!我觉得我是一个老师,再苦再难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这是一个老师最起码的责任问题。”刘元增老人对记者说,“虽然当时我的家里也不好过,六个孩子都要我一个人拉扯着,可是我还是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在交流过程中记者还得知由于当时刘元增上课的教室是土屋,学生桌是泥台子,一到阴天下雨屋子便漏雨,学生的泥桌子也经常坏,他就自己带着学生拖坯、垒土课桌,就算环境再难也要让孩子们正常上课,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垫资共计530余元。

他把大儿子培养成接班人

从刘元增老人那里得知,他有六个孩子,四个女儿两个儿子,除了大女儿没有上过学外,其他五个孩子都是跟着他念完小学的,“当时他们上小学都是我教的,在我眼里他们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没啥特殊的地方,学得不好也经常训他们。”

老人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现在也是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我的六个孩子里就是他继承了我的意愿,虽然我知道当老师是个‘苦差事\’,可是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里能有人能继承我的工作,很高兴,我的大儿子没有辜负我的一番心意,当初让他考民办教师的时候他也挺乐意的。”

“不过我的孩子与我相比要幸运得多,至少他已经转正了,是一名正式的教师,而我虽然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师,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连个‘退休\’的资格都没有,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一阵阵的难受。”说到这里老人的脸上出现了些许无奈的神色。

做梦都离不开小小的讲台

由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刘元增老人现在只能在家静静地休养,那些曾经让他难忘的教学岁月也只有从乡民们口口声声的“刘老师”的称呼中寻找痕迹了,“有时候我夜里做梦都是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那段日子虽然过得很苦,可是心里却很满足,我真的希望能再踏上讲台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从老人那里得知,从他手下走出的学生有很多都很有成就,“他们中有当干部的,有当医生的,也有当老师的,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都还会记得回来看看我,看到他们一个个的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我也是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

“我们父子两代人干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师,苦也吃过了,罪也受过了,我连个正式的名分也没有捞着,有时候想想这些心里也很冤得慌,不过我还是不后悔,如果可以重新选的话我还是会干一名民办教师,哪怕还是转不了正的民办教师。”老人坚决地说。

新闻推荐

少女服药自杀民警热心救助

□通讯员  张天骄 张吉祥  本报无棣讯  近日,无棣县一名19岁的少女因情感问题想不开,便买了一瓶安眠药打算服药自杀。接警后,无棣县城区派出所民警...

无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棣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