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1+N”模式推进沾化区医共体建设“破冰”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张丹通讯员张超姜悦辉刘敏

滨州日报 2020-11-12 18:43 大字

编者按:

2019年8月,沾化区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区,也确立了新一阶段的发展蓝图——瞄准基层现状,聚力改革攻坚,努力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年来,沾化区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在“医共体”建设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进一步优化全区医疗资源配置、构建更合理的体制机制寻求一条解决路径。为推动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作了勇敢的尝试,绘制了可参考、可借鉴的模板。

今日起,本报刊发“沾化区医共体建设‘破冰’之路”系列报道,介绍沾化区在打造“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新模式”方面作出的探索、取得的成果以及得出的经验。

10月12日,记者站在“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健康共同体大高分院”的门口,感慨这可能是自己见过的最长的医院名字。而在8月份之前,它的名称还是“沾化区大高镇卫生院”。院名调整的背后,是一场复杂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形式上由单独的个体,聚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功能上从零散的“细胞”,组合成为功能更加强大的“组织”和“器官”。

目前,沾化区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共有238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它们已经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医院名称有一个共同的前缀——“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健康共同体”,从形式和内涵上都已经成为“一家人”,它们将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为全区居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以“1+1+N”工作模式完成公立医院整合,实现全区医院“一体化”

完成组织架构的“整合”,是沾化区医共体建设“破冰”的核心和起点。今年5月,沾化区政府以“一改到底、一步到位”的态度,正式拉开医共体试点建设的大幕,围绕“区镇村一体、中医药融入、卫生室兜底、各部门联动”的改革思路,创新打造“1+1+N”工作模式,推动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向纵深发展。

所谓“1+1+N”,即打造1个紧密型医共体(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健康共同体),组建1个中医药联盟(沾化区中医药联盟),涵盖11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处村卫生室,组建医共体中医院区、设立乡镇(街道)分院和医共体村级中心卫生室。通过打造这一上下贯通、融合一体的模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下协作联动、服务能力提升的根本目的。

从今年5月开始,每一个月份都紧锣密鼓,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目标,确保改革不走偏路、少走弯路——

6月份,制订沾化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方案,拟定医共体建设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措施,组建医共体党委、管理委员会;7月份,完成医共体牵头医院与区中医院深度融合,组建医共体中医院区及中医药联盟,为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运营和组织保障;8月份,完成11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医共体,由医共体“十大中心”统一管理财务审计、人力资源、医疗质量、供应配送、基本公卫、基本医保、后勤服务和党的建设;9月份,完成163处村卫生室纳入医共体“六统一”管理,实现医共体挂牌到村级、医共体建设全覆盖。

4个月的时间里,沾化区医共体建设步步为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完成了这场让“全区医院一体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医共体助推“分级诊疗”更好落地,优化全区卫生资源配置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务求取得脱胎换骨的成效。“医共体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县域内就诊率,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沾化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张玉峰对记者说。

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关键,在于确定好医共体“1+1+N”之间的功能定位。让每一个环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发挥好功能和作用,实现业务的有序衔接和资源的上下贯通,以此来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滨海镇创新“1带1+1”模式帮扶相对贫困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刘雪鹏通讯员李宗越报道)今年以来,滨海镇充分发挥年轻干部力量,保证帮扶质量,实行“1带1+1”帮扶模式...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