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东街道“1145”村(居)专项整顿体系引领村居新发展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樊飞通讯员林雪枫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如何关系到党的基石是否稳固。今年以来,滨城区市东街道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一支队伍注外力,一面红旗激内力,四大整顿聚合力,五项制度强动力”的“1145”村(居)专项整顿体系,在全办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顿班子、整顿党员、整顿制度、整顿风气的村居专项整治活动,解决一些相对后进村居的矛盾和问题,打通阻碍村居事务发展的“栓点”。
一支队伍注外力
村居整顿是市东街道工作的一个支点,将撬动推进多项工作。“村居整顿是党的基层建设的需要,是市东特殊区位下发展的需要,是广大居民福祉的需要,是应对各项繁重任务的需要,是提升东区形象的需要。”市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韩云勇说。
人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力量的源泉。要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全力化解村(居)遗留矛盾,大力突破村(居)发展瓶颈,实现基层组织力、村级集体造血力和基层治理力的全面提升,需要一支队伍为村居提供外力,使26个村居方向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为此,市东街道成立了村居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派驻帮包责任组,由1名班子成员任组长,1名中层正职、1名包村干部、1名网格员任组员,同村里干部群众一起全力摘下“后进”标签。
“我们帮包责任组到村里,首先就是要先融进去,把自己真正当成村里的一分子,打基础、固根基,把每一个村党组织都打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市东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王国军说。
帮包工作组结合村居实际,对村居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并坚持边排查边调处,全面参与村居日常事务性工作,针对遗留问题,结合扫黑除恶行动“揭伤疤”、“翻旧账”,做到问题应查尽查、矛盾应解尽解。针对存在问题党员,及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入街道教育转化党支部,由街道纪工委进行教育转化。
一面红旗激内力
3月23日,市东街道召开第一季度观摩、述职、展示、评议暨村居整顿部署会议。韩云勇带队,全体班子成员、社区书记、村居主职干部对村居的重点工作、项目进行了现场观摩。观摩完成后,26个村居主职干部依次作了述职报告。观摩评议成绩评出后,街道授予了前十名村居第一季度的流动红旗,进行了隆重表彰。
年初,市东街道开始制订方案,在全办26个村居中开展“流动红旗”活动。根据街道全年工作规划,每季度开展一次评选活动,组织一次表彰会,全年综合成绩将作为年底评先树优、支部书记绩效工资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活动的开展,“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没区别”的错误认识不再是人们的工作选择,让差距切实体现出来,让落后村居“红红脸、出出汗”,“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逐渐在村居中形成,表彰先进、激励后进逐渐成为推动村居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大整顿聚合力
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聚合力,市东街道进行了“四大整顿”。在整顿班子方面,街道组织村“两委”班子制定本届村级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工作中促和谐、讲团结,提升班子凝聚力。在整顿党员方面,建立“党员诚信体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问、三亮、三比”活动,村(居)全体党员围绕服从大局、服务发展、担当作为等方面,主动亮身份、亮承诺,分期分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公示,每半年组织全体党员围绕承诺进行述职。在整顿制度方面,建立十几项管人、管事、做事的长效机制。在整顿风气方面,扎实推动“三正三好”三年行动,大力加强社风、民风、村风、家风建设。
五项制度强动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实现工作部署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制度创新、制度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韩云勇介绍:“突破村(居)管理瓶颈,关键在基层制度建设。街道通过健全完善双向约谈制度、述职评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教育培养制度、监督约束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工作中去。”
街道推行“五项制度”,给村级事务管理提供了一个“标尺”,让党员干部群众随时掌握“本村和村级干部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实现了对村级“三务”和村级干部的经常性、动态化监督,让广大干部明白什么应该干,应该怎么干,把更多的精力从维护稳定、调解纠纷和处理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让干部放开手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同时,“五项制度”的推行还旨在创新村级班子和村级干部管理考核体系,彻底打破了村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现象,在村居形成了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的浓厚氛围。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刘清春通讯员韦良时报道)4月4日,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副市长潘青在滨州分会场收听...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