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碱地到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沾化海防引进大型农企迎来蝶变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贾海宁王子堂
近年来,沾化区海防办事处通过吸引大型农企落户,不仅在重度盐碱地上种出粮食,还借助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生产出高档大米、大闸蟹等农产品。原本只有芦苇生长的盐碱滩被改造成了渤海湾畔的“鱼米之乡”,去年,这里还被评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从南方鱼米之乡来了个“开荒人”
春暖花开,农事渐忙。滨州澍稻廪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稻育秧基地开始忙碌起来。“最近3年,水稻面积年年扩大,今年将近7000亩。现在育苗棚不够用,一部分地只能直接播撒种子。”谈到今年的水稻种植情况,公司总经理房树民说。
海防办事处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仅原来的造纸原料场就有18.9万亩。这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芦苇,最近十多年,随着草浆造纸生产的关停,作为造纸原料的芦苇种植收入下滑。种植耐盐碱水稻,成为当地产业转型的突破点。
房树民在海防种水稻已经3年了。2016年,他第一次来到海防办事处,开车转了一大圈后,他就感觉这个地方的高端农业“有做头”。“这里从来没种过庄稼,地里没用过化肥、农药。现在这样的大片原生态土地越来越稀缺了,种植绿色水稻正合适。”房树民说。
房树民的老家是江苏省射阳县,“射阳大米”和“中国蟹苗之乡”的称号闻名全国。房树民在老家养了多年大闸蟹,他想把老家稻田养蟹的模式推广到北方。2016年,房树民在海防试种了400多亩的耐盐水稻,取得成功。当年,他注册成立了澍稻廪实公司,并承包了2万亩盐碱荒地,开始进行改造。2017年,公司种植水稻4000多亩,去年达到6000亩。
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投入1.5亿元,除了整理土地,还配套建设1条引黄渠、3座水库、占地3万平方米的工厂化水稻育秧大棚。如今,每到10月水稻成熟时,原来只有芦花飘飘的盐碱荒地,变成了重重金黄稻浪。
科技支撑,破解盐碱地种粮难题
在盐碱地种水稻,听起来不错,做起来却不容易。“2016年,公司邀请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对土壤进行检测,pH值达到8.0,属于典型的沿海高盐碱地,一般水稻品种几乎不能生长。”房树民回忆说。
要想在盐碱地种出水稻,首先要筛选耐盐碱的品种。澍稻廪实公司联系到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天津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家,经过专家推荐,加上前期试种,最终选择出4个耐盐碱的水稻品种,作为主打品种。去年,公司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试种了220多个水稻品种,进一步筛选和培养更合适的耐盐碱品种。
从2016年起,在专家指导下,公司制定了“稻蟹共作”标准化生产控制规程。从插秧到收获,日常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细化标准。为了把生产规程落实到日常生产中,公司专门聘请了2名高级农业专家、1名水产养殖专家,以及12名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指导工人。
澍稻廪实公司的试验田里,水稻亩产超过600公斤。“为了提高大米品质,我们严格控制化肥用量,把亩产控制在400公斤左右。”房树民说。去年,公司养殖的大闸蟹亩产达到40公斤,水稻和大闸蟹的亩产值达到8000多元。现在大米和大闸蟹的效益,基本达到对半开。
原生态环境,产出高质量农产品
如今,房树民靠自己20多年积攒的经验,成功实现了盐碱地稻田养蟹。“这里的大闸蟹,口感要比南方淡水养殖的还要好,没有一点土腥味儿。”房树民说,大闸蟹大多数时间是在淡水湖泊、江河中度过,但是当接近性成熟的时候,会成群结队地来到海淡水交界的浅海地区,进行繁殖。在盐碱地上养殖大闸蟹正好适应了这种习性。插秧后,稻田里新放进去的是淡水,随着水稻生长,水会变咸。等到秋季,盐分达到最高,也是大闸蟹长成时。
沾化当地土地资源丰富,大闸蟹的生活环境更宽敞。房树民说,在南方搞稻田养蟹,由于土地资源稀缺,进水渠、排水渠只有一两米宽,在这里,可以挖到10米宽。现在,公司稻田面积6000亩,配套的沟渠面积达到3000多亩。
由于当地是新稻区,几乎没有水稻病害,避免了农药的使用。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房树民也不追求过高产量。目前,公司已经注册了“鲁滨花”品牌,并借助电商渠道销售大米,品质最好的每斤能卖到36元。
2018年初,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国31家基地入选,澍稻廪实公司作为山东仅有的2家基地入选。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赵清华孙宪“苏北人能做到的,滨州人能不能做得到?”市委书记佘春明问。宿迁就位于苏北。...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