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论坛召开,专家纷纷为“寒冬”下的葡萄酒产业支招———, 葡萄酒产业如何走向春天
本报讯(YMG记者姜乾通讯员菅臻)昨日,“2014中国葡萄酒论坛”在滨州医学院召开,会上9位葡萄酒产业专家,围绕“反思、自信、崛起”主题进行演讲,帮助正在“寒冬”下的葡萄酒产业,找到一条通往“春天”的道路。其中,“个性化”是所有专家的共识。
两品种酿造七成葡萄酒
战略调整期是论坛最常见的一个关键词。作为第一位演讲人,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首先抛出一组震撼的数据:从2010年起葡萄酒行业增速减缓,到2012年、2013年行业出现下降年情况,截至2013年底,产量下降17.31%,销售收入下降33.45%,利润下降43.98%,行业全面整体下滑,无一企业幸免。“我认为除了不可逆转的因素,最主要还是葡萄酒个性、结构、性价比等内部原因。”王祖明说,这些年,国内葡萄酒几乎都把产品定位在高端,认为卖低价是一种“掉价”的表现,这本身就不符合产区自然条件及消费市场规律,“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生产、消费国家,都以餐酒为主,‘金字塔\’型的结构,才能保证产业更好发展。”“目前,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总体上是自身问题更突出。”围绕“反思”的主题,中国酿酒大师、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刘树琪对王祖明的观点表示支持,他说,当前,我国葡萄酒经营者对基地建设重视程度较差,这不仅加重了“寒冬”的寒冷,而且非常有可能延长“冬季”的时间。“此外,我还认为国内葡萄与葡萄酒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在葡萄品种选择和葡萄酒产品开发上经常出现雷同问题,缺少了葡萄酒品牌营销所必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元素,制约了国内葡萄酒品牌的社会影响。”刘树琪举例说,目前全国各个产区中赤霞珠和霞多丽两个品种就占到了全部品种的70%以上,在此基础上,酿造出的葡萄酒无论口感还是风味同质化都非常严重,均缺乏核心竞争力。
小酒庄可构成大产业
“寒冬”产生的原因已经明晰,如何让产业变暖?在论坛上,9位专家各抒己见,为企业和基地拨云见雾,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提出了“小酒庄构成我国葡萄酒大产业”的发展建议。“小酒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是一种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第六产业\’,是产区发展乃至整个农业发展的最高经济体。”李华介绍,在我国产区发展葡萄酒家庭农场,将形成一个高效优质的产业生态圈,大大提升我国葡萄酒产区发展。
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品质和品牌竞争。演讲中,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珍海表示,国货要提升产品品质来实现自强。“多年来,优质葡萄原料短缺一直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瓶颈,提高葡萄原料的质量是提高产品品质的关键所在,所以基地建设是重中之重。”王珍海说,在酿酒工艺方面,国产葡萄酒也不能一味照搬,因为外国人有外国人的饮食习惯、配餐规则,到了中国,难免水土不服。
新闻推荐
1.1米侏儒症大学生考取硕士, 5500元学费成难题,好心人帮帮这个坚强的男孩
拿到武汉大学皮肤病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滨州医学院特教学院残疾大学生张松松脸上并没有太多欣喜,5500元的学费成为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实在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了,但...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