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茫茫夜色打更人

黄河口晚刊 2014-07-04 15:15 大字

◇ 纪象启

恢复高考那年,我已干了教师,为迎接高考,白天上课,晚上复习,每天睡得很晚。此时,村里的那个打更人为我帮了不少忙。每当我筋疲力尽时,耳边就传来清脆的梆子声,它仿佛在告诉我,已到时候该休息了。

打更是古代夜间定时报时的做法。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夜为“五更”。一更在戌时(19—21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二更在亥时(21—23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停止活动;三更在子时(23—1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四更在丑时(1—3时),名鸡鸣,又名荒鸡,为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四更天慢慢变亮,但仍属黑夜;五更在寅时(3—5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已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古代更夫很辛苦,晚上不睡觉,守着滴漏(一种计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时间。打更的职业虽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拿打更人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 做事不当事”即为明证。

打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原始巫术,主要起驱鬼作用。新中国成立前,算个较普遍的职业,那时一般城市都少有钟表,农村更不用说了,晚上报时只好靠打更了。为此,许多村庄都设有打更人。更夫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 咣咣”。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到了什么时间了,按惯例该做什么了,人们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打更这门古老职业逐渐消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四王镇”的打更已消失殆尽。但纪庄的打更仍在继续。为何?有个原因,当时,村里正排练三出现代京剧戏(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可许多演员的家庭没有钟表,但排戏得掌握统一时间,于是,在村里的支持下,村里的打更得以幸存下来。起始,为减少夜间动静,仍用在战争年代使用过的波罗油子(贝壳做的,能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后来,波罗油子不能用了,就改成敲木梆子,那木梆子发出的声音清脆,许多睡熟的人也听不到,只有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才隐隐约约地听到。当时,村里看打更人的确辛苦,就给他记工分,后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工分取消了,报酬问题也难解决了。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更这一行当在故乡彻底消失。

(作者单位:滨州市发改委) 

新闻推荐

油田医保卡买药新增52家药店油田职工在滨州、仙河、纯梁、牛庄和河口等地买药均可使用医保卡

本报讯 12月19日,记者从胜利石油管理局了解到,近日,油田医保卡买药新增52家药店,如今油田职工在滨州、仙河、纯梁、牛庄和河口等地买药均可使用医保卡。据了解,10月21日,油田社保中心在油田社保信...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茫茫夜色打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