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形成“田中有稻、水中有鱼、泥中有蟹”立体农业产业体系 海防7000亩水稻种植区亩增收5000元

滨州日报 1985-10-01 00:00 大字

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通讯员贾海宁王建彬王天龙报道)近日,在沾化区海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滨州澍稻廪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水稻插秧、放养蟹苗和鱼苗。

公司王经理介绍:“今年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我们翻修加固育苗大棚30个,占地50余亩,繁育秧苗可供4000余亩土地种植。同时我们将水稻直播与露天育苗、大棚育苗相结合,打好时间差,争取使早、中、晚熟三个品种的水稻在同一时期收获,节约生产成本。”

据了解,水稻大棚育苗技术是沾化区实现水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通过盘育技术育成秧苗根毛多、素质好,机插返青快、效率高,基本无缓苗。基质育苗省工省力,适合工厂化和商业化集中育苗。

海防办事处在盐碱地上大胆尝试水稻种植试点基础上,积极开展沿海盐碱地稻渔、稻蟹综合种养试验,改造未利用的沟渠水库进行蟹苗及鱼苗放养,已开发利用土地1万亩。目前,7000亩的水稻种植区放养大闸蟹苗200余斤,初步形成“田中有稻、水中有鱼、泥中有蟹”的立体农业产业体系。鱼蟹可清除田中杂草、害虫,排泄物可还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可为鱼蟹的生存提供天然的饵料和栖息地,互利共生,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初步测定,稻鱼、稻蟹综合种养基地将实现亩产高品质水稻500公斤以上、大闸蟹50-60斤、草鱼80-100斤、花鲢鱼40-50斤,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较常规水稻种植每亩增收5000元以上。

“自海防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来,我们定位于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无环境污染的高新农业产业,发掘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水稻大棚育苗技术,就是在改善土壤盐碱化与繁育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相结合的基础上引进来的新技术,通过海防的试验,待技术成熟以后,向外推广。”海防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崔金岭说。

新闻推荐

热烈祝贺齐鲁晚报《平安滨州》出版200期

如同生命里的纪念日一样,齐鲁晚报《平安滨州》法制周刊,在滨州市政法委及各部门的支持下便被赋予了生命,于是,20...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