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城坚水阔的棣州古城 张卡

滨州日报 2022-03-01 00:35 大字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任蔡京为相,国势日为萎靡。这一年,由于攻防的需要,朝廷在“燕齐门户,京津锁钥”的惠民县开始建棣州城。

9年后,巍峨险峻的城墙拔地而起,护城河也随之而成。

16年后,金兵铁骑挥师南下,厚厚的城墙并没有阻挡住一个朝代的灭亡,曾经繁庶一时的北宋王朝在诗酒风流中烟消云散。

1000年后,古老的城墙无奈岁月的侵蚀,只剩下几块断垣残壁,在明月长草间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为避水患迁棣州城于现址

古棣州因处黄河下游,地势低洼,黄河、徒骇河、钩盘河、清河等众多河流都流经此处,致使水患频繁,“自汉东流以来河即为棣人患”,“民苦久役,而终忧水患”。

北宋的棣州城,即现在的惠民县城,是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为避水患,从清河镇古城马一带迁建而来。而更早的唐代棣州城则位于惠民县辛店镇先棣州村,唐太和二年(829年)地震时被大水冲毁。五代后梁时,为避河患,棣州刺史华温琪将其迁至地势较高的清河镇古城马。百年后,由于河水淤积摆动,古城马也渐渐成为低洼地势,特别是城南和西北两面分别临近清河和黄河,每当雨季,河流决口时有发生。

北宋立朝之初的“建隆元年(960年)十月,河决棣州厌次,坏居民庐舍”,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棣州河决聂家口,即聂索”。短短五十年,河患不穷,日渐严重,当时的知州遂上书朝廷,请求迁城。然而,由于“城去河决尚十数里,一方民庶,占籍甚觽,未可遽徙也”。朝廷遂派内殿崇班史崇贵、内供奉官王文庆和本路转运使王曙前往棣州督修河堤;三月,又“遣合门祗候郭盛乘驿往棣州,与转运使、前遣使臣同规画修河事”。然而,时间不久,“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七月,河决棣州李民湾,环城数里民舍皆坏”。王曙认为“州城危垫,请徙置商河县”。前来帮忙治河的郭盛也持此议。朝廷于是又派出孙冲、承庆再次考察棣州河防情况。孙冲上报称:“城可固护,止费三十万功,且荐莹知水事,请同领护。”八月,史莹上书:“本州河水为患,隄防不固,虑非时决溢,冲注州城。望徙井邑于商河,其城垒俟霜降水涸而葺之。”史莹虽为孙冲所荐,但二人意见相左,史莹主张迁往商河,孙冲主张加固堤防,就地不动。知州孙冲甚至还举报史莹结党营私,应治其罪:“‘臣前举莹共治水事,莹党右豪族,妄请徙城。愿召赴阙,核其罪。’时商河有富民赂官司请徙州治,故冲奏及之。”迁城之事也因意见不统一遂被迫搁置。

两年之后的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深秋,黄河在滨州安定镇漫溢。到了初冬,棣州城已是危在旦夕。河北都转运使李仕衡上书皇帝,重提迁移棣州城事,建议将州城迁移至七十里外的阳信县南八方泊南岸的乔家庄,即今天的惠民县城所在地。《宋史》列传五十八《李仕衡传》载:“棣州污下苦水患,仕衡奏徙州西北七十里,既而大水没故城丈余。”《宋史》列传五十八《孙冲传》亦载:“河决棣州,知天雄军寇准请徙州治河,命冲往按视。还言:‘徙州动民,亦未免治堤,不若塞河为便。’遂以冲知棣州,自秋至春,凡四决,冲皆塞之,就除殿中侍御史。准为枢密使,卒徙州阳信。而冲坐守护河堤过严,民输送往来堤上者辄谤之,为使者论奏,徙知襄州。冲复上疏论徙州非便,著《河书》以献。”李熙龄、邹恒《武定府志》载“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河浸棣州。”刘佃、刘继先、崔士伟《武定州志》亦载:“先时河决棣州,知天雄军寇准请徙州,至是河北都转运使李士衡又奏徙州,遂徙州西北七十里。”

在寇准和李仕衡的坚持下,朝廷终于决定迁棣州城于阳信县南八方泊南岸的乔家庄,即今惠民城址。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十七日,孙冲无奈,只能按朝廷旨意带着棣州百姓奔赴新州城。就在棣州城迁徙不久,黄河便再次决口,棣州城被淹没在水下一丈多深处。孙冲亦因此事被改任襄州知州。

沈世铨、李勖所著《惠民县志》载,乔家庄“居民千家、树木丛茂、土地突起,即今城中之乔子头”,认为该村人多树茂,地势高耸,有利于防洪排涝,是当时朝廷选定此址的主要原因。

御侮而建,城坚水阔

北宋后期,国势日渐不堪,辽金之乱,纷繁起落。棣州作为北宋的边境重镇,成为辽金入侵中原的主要通道。在此建城墙,有着极为特殊的军事意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武定州志》言:“葺一州城,何以工部尚书行?盖棣州在宋为边镇,重之故也。”

在北宋之前,契丹已据有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遂失北部屏障。北宋建立后,曾长期与契丹争夺幽云之地,而棣州地处宋辽边境,“常为东北重镇”,且与契丹南京道隔河相望,为宋朝京畿之东部屏障,时人称之为“东畿”。棣州所在常受契丹侵扰。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宋与契丹在澶渊(濮阳)一带爆发了一场影响宋朝历史的战争,史称“澶渊之战”。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给宋朝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澶渊之盟”其中一条规定:“不在沿边修筑堡寨。”“澶渊之战”后的第11年,即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棣州治所迁至今惠民县城。由于受盟约限制,棣州治所一直没有修筑城墙。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筑城,间近百年为有州无城状态。

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宋辽“澶渊之盟”已过去了98年,此盟约早已名存实亡。契丹南侵,屯兵至庆云,棣州有州无城,难以固守。宋徽宗只好派遣工部尚书牛保赶赴棣州亲筑城池,九年始成。

建成后的棣州城呈南北长方形,城墙南北长1900米,东西宽1100米,周长6000米,高10米,顶部宽5.1米,底宽10米,有东西南北四城门,皆筑瓮城及城门楼。城外有护城河一周,河宽27米,水深10.8米。宋代城墙为土墙,明代时开始包砌青砖。自宋代始,历代地方政府曾先后12次对城墙进行加固维修,仅清乾隆九年(1745年)即耗银八万一千两。经过历次维修,至清代时城墙高度已达13米,顶宽13米,底宽26米。

城初建时按唐宋时期的规制,截面为梯形,其高度、底厚、顶厚的比例为4∶2∶1,即高是底厚的两倍,底厚是顶厚的两倍。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武定州志》记载:“城甃治砖表,周十二里,崇三仞有三尺,上阔丈余,基倍之。东、南、西、北门四,各三重……外门额各有石鋔青肃、明远、金景、靖安字。内门有楼,匾曰:春风、明远、景山、紫薇。复浚濠潴水,水深三丈,阔五丈,有飞桥,又筑有护城提,延袤三十余里,九年克绩。”按宋时的度量,一仞等于八尺,一尺等于现在的31.2厘米,从而折算出城墙的剖面尺寸为高8.42米,上宽3.1米,基宽6.2米,其厚度比常规城墙厚出近两米,可见防御之坚。

据嘉靖《武定州志》载,棣州城外表敷砖,城头外沿有垛口(堞墙),志称“垛口千余”。按古时的筑城规制,垛墙每8尺有1口,每口长2尺,1垛1口共1丈,即3米。按此计算,应有垛口两千多个。

城有四门,各建“门楼”,为歇山重檐式阁楼,雕梁画栋,巍峨高耸。四城门外皆有半圆形瓮城。瓮城是拱卫城门的小城,两头与城墙相接,高与城墙同。城初建时,出于防御考虑,瓮城均不开正门。四瓮城门楣各镶嵌青石门额,城门楼上亦镌刻门额。南门瓮城门额为“金景”,楼额为“明远”;北门瓮城门额为“靖安”,楼额为“紫薇”;东门瓮城门额为“青肃”,楼额为“春风”;西门瓮城门额为“明远”,楼额为“景山”。城墙的四角有角台,即城墙四隅转角凸出墙体的实心台。角台为圆形,均建有歇山重檐式二层阁楼。

城墙四边有凸出墙体的“马面”,又称“敌台”,是城墙进行立体防御的重要战略建筑。宋人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脚,其上皆有楼子。”棣州城墙“马面”有两种类型,一种体型较大,称“腰台”,东、南、西边各两个,北边一个,共7个,均位于城门与角楼之间,台长约25米,凸出外墙8米左右,上建歇山重檐式阁楼,称为“腰楼”。另一种体型较小,称为“炮台”,共16个,每边各4个。炮台长约6米,凸出外墙约3米。

棣州城墙上还有一种重要的防御设施——铺房,也称“卡房”,是硬山式面阔一间的房子。据初步推算,铺房间隔平均在50米左右,北墙21个,南墙24个,东、西两墙各32个,共109个。

棣州城的街巷、建筑等规划皆按我国古代“堪舆”原理设计。以城中心为十字街,地势最高。州衙建于十字街以北,大堂五楹,两侧皆配厅房阁库。后为州府衙,左为同知衙,右为判官衙。堂前为仪门,其左为土地祠,右为监狱。仪门外为正门。门前樵楼,后改称为瞻听楼、表海楼,俗称鼓楼。

东西大街贯通东西城门;南门大街直达府衙。北门则坐落于西北角“后天八卦”中的“乾”位。在筑城取土时,根据古城建筑、城市排水用水的需要,城内外还形成了许多海子(池塘)。而且,城内所有寺庙等建筑均建于高台之上,前面均挖有海子。这些海子与护城河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于调节小气候、保证居民用水、抗旱排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内王府官衙、三台八阁、十二冲楼、三十六坛寺庙等建筑及街道星罗棋布,与海子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城水相依的美丽景观,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现存的惠民古城由北宋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工程规模巨大,历时九年完工。尚书牛保也积劳而卒,葬于城西,至今此处尚存牛保冢遗迹。牛保冢位于城西约10公里的小霹雳庄村南500米处。2012年7月,牛保冢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棣城现状,古城公园

惠民古城北拱京津,南卫齐鲁,有“燕齐门户、神京锁钥”之称。明永乐初年,棣州城为避明成祖朱棣讳改为乐安。宣德年间,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率兵亲征,武力平定叛乱,遂又将其改名为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州为府,置附郭县惠民。惠民因明朝景泰年间在城东南开挖的惠民沟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惠民古城现尚残存城垣两段,即县城东北角、西北角各一段。东北角残垣南北长425米,东西长179米,高度12.05米。西北角残垣南北长490米,东西长190米,顶部宽度不一,高度为12.5米。城墙顶部宽度不一,最宽处13米,底部宽约26米。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长约1950米,河宽27米,水深10.8米。护城河至今全部存在,水系保存基本完好。2004年1月,惠民古城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地方政府对城墙外围砌墙进行保护,并将其打造成美丽的古城公园。古城已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

新闻推荐

何坊街道春节期间持续推进“第三针”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郭刚通讯员刘云堂报道)2月7日,在惠民县何坊街道疫苗接种点,群众自觉规范佩戴口罩,在医护人员指引下,有...

惠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惠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