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镇村: 清河古镇旧址 兴衰皆因水
■曹其福介绍《曹氏世谱》 ■东五村鸟瞰图 ■曹其福翻看《曹氏世谱》
□晚报记者 张迎宾 实习生 苏勇鹏 通讯员 阚玉辉
在清河镇东南部有七个相邻的行政村,分别是南一村、北一村、二村、三村、四村、西五村和东五村,当地人习惯上称这七个村为清河镇村(自然村)。因清河镇历届政区名称均以其行政机关驻地清河镇村而为名,今镇政府虽迁于清河镇村北两公里处,而仍沿袭清河镇旧称未变。
清河镇是惠民县内五大古镇之一。据《金史》中载:厌次(惠民县旧城),有五镇,曰归化,曰清河,曰达多(今址不详),曰永利(今桑落墅),曰脂角(即淄角)。明嘉靖二十七年《武定州志》载:洪武三年,设巡检司于清河镇。清河,原指大清河,本清水河,后设镇,即名。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洪水夺大清河道,使清水变混,即成今之黄河。
乾隆五年,黄河夺取现在的河道入海之前,大清河边有一个极为兴盛的码头,因河而兴,而码头所养育的市镇就取名清河镇。
据清河镇原水利站站长曹其福讲,建国前清河镇为惠民第八区。1950年划为第八区,又名清河镇区。1956年撤区并乡时,曾名清河镇乡。1958年改建为清河镇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清河镇区,下设小公社。1968年撤区为社,复名清河镇公社。1984年改清河镇公社为清河镇乡。
“真正的清河古镇旧址应该由此向南延伸100米。”曹其福说,“因为黄河决口,河道北移,现在的清河镇村也相对向北移动了一百多米。”
据曹其福回忆,清河镇村原本为5个村,分别是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和五村。黄河决口,人们灾后重建家园时,选择了一些地势较高的田地重建屋舍,村庄稀疏分散。1956年生产合作化后,为了生产方便,便把原来的一村分为南一村和北一村,原来的五村分为西五村和东五村,于是5个村变成了7个村。
清河镇村,以王、张、曹三姓为主,其中以王姓人口最多。曹其福拿出重修的《曹氏世谱》,向记者讲述清河镇曹氏的历史。据《曹氏世谱》记载,曹姓始祖大明永乐年间自枣强县迁居武定府惠民县城东南曹家坊。到四世时,长支迁至清河镇,次支迁至海丰县,三支留在曹家坊子,曹其福就是曹氏长支的后人。
清河古镇因水而兴,扼渡口而荣。南来北往匆匆的行旅在驻足待渡的同时,也把四方的财富与文化汇集在这里。农民艺人王画三,带着杨柳青的画风,落户这里,开启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历史。
清河古镇因河而兴,又因河而废。现今,古埠新韵,魅力清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将新型城镇格局打造成为“三纵五横”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镇。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亲身体验到了衣食住行等方面,“啥都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的自豪感、优越感油然而生,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让每一位清河人加快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
新闻推荐
花言巧语2015年5月的一天,家住惠民县姜楼镇某村的“90后”男子小丁(化名)通过微信结识了网友张平(化名)。由于聊得十分投机,不久后便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随后,张平通过各种网络方式与小丁联系,即微信、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