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大王”石铭三的追求
>>>30年前,他带领全村种香菇
□晚报记者 纪方方
通 讯 员 闫福波 高 坤
炎炎夏日,市民餐桌上少不了一道开胃凉菜——凉拌银耳,您知道银耳是怎么长出来的吗?银耳有哪些营养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银耳大王”石铭三和银耳的故事。
1980年,惠民县胡集镇的石铭三通过考学踏出农门,如今他已过花甲之年,退休后没有在家享清福,又回到农村种植银耳,人们都叫他“银耳大王”。目前银耳示范园初具雏形,更让人震撼的是这将成为鲁北最大的银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我这个人家乡观念很浓,一直想给大家找一条致富的路子。人这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已经很成功了。”这是石铭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不理解石铭三为何这么执着的人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了。
记者在胡集镇东张村见到石铭三时,他正忙着在示范园内铺设路面管道,身上沾了不少泥土,皮肤也晒得黝黑。“快到办公室坐坐,这里条件还比较简陋。”石铭三招呼记者进屋。
“银耳又称作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属于真菌类银耳科银耳属,有‘菌中之冠\’的美称。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的作用。”一谈到为何回家乡种植银耳,石铭三劲头十足,侃侃而谈,“我们村有种植食用菌的历史,80年代我就领着大伙儿种香菇。”石铭三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穷,他吃过苦,挨过饿,但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1980年学有所成后到原滨州农校工作。
石铭三说,他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深知农民的不易,心里总想给乡亲们找致富的路子。他在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农校专家,积累了一定的农业经验,萌生了带领大家种植香菇的想法。“1986年,我们领着村民到临淄学习,村里一共90户,有一半以上的都参加了。”种植过程中,如果村民遇到什么难题,石铭三就耐心给他们讲解,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村民们成功种植香菇,不少人有了收益。而且,还带动了附近南王村也开始学着种香菇。虽然这件事情过去已经30年了,在石铭三的回忆下变得清晰而有温度,至今让他很有成就感。
■石铭三
记者了解到,从银耳培养料的进购、菌种的精选到食用菌接种及采收等环节均进行严格的监控,科学的管理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我们都是从福建进的母种,装瓶完毕的菌种都要进行严格消毒,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以保证原种的成活率。”石铭三说。
银耳示范园内有配套的拌料、装袋、高压灭菌等设备,从拌料、装袋到高压灭菌等程序皆能实现机械化操作。石铭三指着一台装袋机告诉记者,“以前装袋需要不少人,有了这台机器,一个人就够了,全是自动化操作,一小时能装1500袋呢。”
“种植银耳不受季节限制,农户利用家里的闲置房屋就可以,保持最适宜的温度23°C。”石铭三与胡集镇南王村进行了***对接,采用招工、无偿提供菇房及无偿提供菌棒等形式,帮扶与农户50余户。石铭三说,春秋是种植银耳的最好时节,冬天可以用锅炉供暖,让他苦恼的是夏天的高温。“现在菇房缺乏制冷设备,每间菇房如果能安上空调,就能实现一年四茬生产,年产干银耳可达200吨。”现在,石铭三不愁销路,他的客户都是福建、东北等地的大客商。去年与客户签订产销预约合同2000余份,解决了分散种植带来的管理和质量等方面的难题。不仅仅如此,他还帮助了农民工就业。去年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新增农民就业达538人,年雇工2000人次,实现亩收入4000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今年3月,公司还被评为惠民县第十一批农业产业化县重点龙头企业。
2013年,石铭三从滨州职业学院退休,本该颐养天年,却在乡间田野日夜奔波,向着年轻时的梦想再次进发。
“退休也要发挥余热,本来想帮着老乡搞香菇大棚,建食用菌菌包厂,为当地的菇农提供方便的菌棒。但是,受土地指标等因素的影响,这项工作便搁浅了。”然而,这并没有阻碍石铭三发展食用菌的信心。
让大家感到以外的是,石铭三愈挫愈勇,积极想办法。到福建谷田县大桥镇参观学习银耳种植,发现银耳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回到老家后,先拿出20亩地作银耳实验,并且与惠民县银丰食用菌合作社保持着业务往来,并签订了银耳产品产销合同。
守得云开见月明。2005年,惠民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实施蔬菜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意见》,鼓励提升蔬菜食用菌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对石铭三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政策利好。随着市场的开拓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当年8月,石铭三成立了山东冠铭菌业有限公司,9月开始在东张村建设占地300亩的银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一处,其中标准化银耳生产菇房310间,目前已经启动使用了120间。
记者在其中一间菇房看到,装在袋里的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实行室内多层次的立体栽培模式,可使单产提高10倍左右。石铭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装袋上架后45天就可以采摘银耳,一间菇房能生产500斤干银耳,市场价每斤30元左右,除去原料和人工费等,一间菇房纯利润可达5000元。
>>>30年后,他有一个梦想
>>>他为啥不愁销路
新闻推荐
看到前来探望的晚报记者,老人再三道谢: “感谢晚报,滨州的好人真多!”
■新闻·《云南老人来滨州看望子女不慎走失 晚报记者全力寻找帮其与家人团聚》追踪报道 看到前来探望的晚报记者,老人再三道谢:“感谢晚报,滨州的好人真多!”...
惠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惠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