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富允:修补“时光”的人

鲁北晚报 2016-05-06 16:25 大字

■这样的座钟留给人们许多岁月的记忆。 ■一只寸镜、一把镊子,伴随着郑富允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 ■打开表盖,里面尽是细致的零件。 ■各种配件都在这些小抽屉里,配不上件的,郑富允还能自制零件。

钟表,伴随着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渤海七路上的店铺鳞次栉比,滨州老字号的亨得利表店里,有一位修钟表的老人,在这里已经坐了几十个年头。

今年71岁的郑富允,是惠民县大年陈人,父亲就是一个修表师,因自小就跟着父亲去赶集修表,逐渐喜欢上了修表这行。后来参了军,部队上的钟表坏了,都是郑富允负责给“摆弄”好。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他搞起了修表培训,为此还立了功。

郑富允说,修表这一行讲究手巧和精细。手太拙了不行,一块表,几百只细微零件,维修时要“坐得住、看得准、拿得稳”。

郑富允修过各种表,座钟、挂钟、怀表,“前几天,我还给一个瑞士坤表,换了‘轴\’”。郑富允说,换摆轴、整游丝,是修表中最难的两个活儿,摆轴如果断了需要手工割掉一块,再补上,而那个尖儿,几乎用肉眼看不到,盘旋着的游丝比头发丝还细,必须用放大镜来看着干。

长年累月的手工,郑富允的双手长满老茧。这双手,赋予无数钟表新的生命,自己却在时光中慢慢老去。如今,郑富允成了滨州为数不多的“特级钟表技师”。

修表这一行,伴随着钟表的兴衰而起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作为“三大件”之一,是非常时髦的奢侈品,修表这个职业也随之“吃香”起来。

郑富允回忆,修表业鼎盛时期,从业者云集,来修表的人甚至要排队。

光阴荏苒,时光似乎跟这群“修补时光的人”开了一个玩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手表流行起来,有了手机后人们又通过手机看时间,机械表遭受巨大冲击。

然而,近些年,许多经济条件好的人,开始追求价格不菲的高档名表,看重机械表的收藏和奢侈品价值。钟表维修业似乎又迎来了春天。

而老式钟表,也成了许多人的收藏品,“在军分区的老店时,有个人到店里,拿来好几个座钟,有德国的、日本的、民国年间的,我都给他修起来了。”郑师傅说,除了我,估计没有几个能干了这活的了。

“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赚钱也不多,愿意学这行的很少了。”

郑师傅说,我在电力部门退休,孩子们都有好的工作,之所以坚守这个行业,更重要的还是出于对这个“老行当“的特殊感情和热爱。

钟表维修师一生与钟表为伴,他们陪伴时光、修补时光。时光也给他们、给我们留下了绵长的记忆。

■手表上的游丝比头发丝还细。

□晚报记者 李成强 文/图 

新闻推荐

土生土长 扎根滨州服务滨州

“滨州本地的民营医院大部分都是门诊、药房发展起来的,医院负责人也都是滨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医生。”说起滨州民营医院的成分,市民营医院协会会长、滨州利世骨伤医院院长李建文这样说道。19...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