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委书记驻村蹲点带来发展新观念新思路 “空壳村”康家堡两年跃变示范村

滨州日报 2016-05-03 13:55 大字

本报记者 丁春贵

走进惠民县皂户李镇康家堡村,处处能看到一幅花园式新农村的模样:新粉刷的墙壁上画着富有农村气息的三维图,主干道两侧栽种的白蜡、国槐、碧桃、金叶榆等苗木在春色中摇曳争艳,家家户户用上了整洁卫生的水冲式厕所,新修建的文体广场设施齐备,晚上吸引着大批村民来休闲娱乐。比村容村貌改变更重要的是,2015年村集体的林下养殖、蔬菜大棚全部见到效益,实现村集体收入8万元,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现在有了钱,咱腰杆直了,不用担心没钱给村里办事了。”康家堡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康希良自信地告诉记者:“照这个势头,我们村的收入还会增加,大家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市委书记给村里带来新观念新思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遍地三大堆,旱厕臭烘烘”曾经是村子的真实写照。虽然村民2010年之后涉足苗木产业,但村集体一直没有收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却无力改变。经过近三年发展,如今的康家堡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康家堡村的变化始于2014年,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村里清理了“三大堆”,实现了五纵四横主干道和十几条巷道的硬化,粉刷墙面24000平方米,栽种绿化苗木5000多株,修葺排水沟5100多米,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可以向乡亲们交待了。”在当时的康希良看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之后,村“两委”出现了进取心不足的倾向,现在分析原因,除了“工作过的去就行”的心理作怪外,关键是思路打不开,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了。

让康希良转变思想的是因为市委常委联村为民活动。按照市委常委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安排,市委常委到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驻村蹲点。康家堡村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光峰的联系点。2014年3月下旬,张光峰到康家堡村蹲点调研。三天时间里,他始终食宿在村,深入村庄、田间地头、企业等处,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梳理出农村集体经济、苗木产业发展、干部作风等30多个具体问题。

“近几年因为品种单一,苗木行情下滑,我们办法不多,只能降价销售,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但张光峰书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康希良说的新思路就是丰富种植结构、林下养殖。如今,张光峰驻村蹲点时帮村里引进的5亩盐松在全村已发展到近200亩,而且价格不菲,今春村集体销售的800棵盐松卖出了每棵20元的好价格,共收入1.6万元。林下养殖2015年开始见效,在苗木地里养殖的2000只笨鸡春节时全部售罄,仅这一项让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里还注册成立了“康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逐步打造“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林下养殖的产业化步伐。“林下养鸡让农户节约了农药、施肥等成本,相当于每亩节支300元,村民们都主动要求村集体到自己的苗木地里养鸡。”今年康家堡村再次承包300亩苗木地,分批购入5000只鸡苗,以备在中秋节、春节的时候上市。村“两委”工作热情高涨,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谋发展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张书记来驻村蹲点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群众都在盼望着更好更快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路子,康家堡村“两委”的工作热情激发了出来,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大家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去年,在农业部门的帮扶下,在村南侧建设了两个高标准大棚,种植的茼蒿春节时上市,仅一茬就卖了3万元。今年大棚里种植了甜瓜,五一期间开始上市。村里又筹资建设6个标准化大棚,目前主体已经完工。建成后,将实行农民入股分红、吸纳贫困户就业等形式,增加群众收入,实施产业扶贫。

从2015年开始,为减轻在外打工人员的来回奔波之苦,村里专门组织人员帮村民浇地,而且村民还不用交浇地的水费,今年3月完成施工的节水灌溉项目,新建19个泵站,覆盖耕地面积1300多亩,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同时,随着康希良家旱厕改造的结束,该村208户村民全部用上了水冲厕所,彻底告别了苍蝇到处飞、气味臭哄哄的旱厕。

建章立制,让村民对村务了解得明明白白

村里的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完善,记者在村委会大院门口看到一幅长长的公示牌,上面张贴着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情况,第一季度财务收支情况,以及村“两委”承诺事项的完成情况,通过公示栏,村民对村党务、政务、财务情况就能了解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我们要把村里的事摆在明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了,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反而下降了。”这是该村“两委”班子的心声。村内显眼位置张贴着“请讲究卫生”的公示牌,上面标注着卫生区负责人的名字,这些负责人全部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康家堡村按照“班子成员负责街道,党员负责周边四邻”的模式形成了村庄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挂牌公示既是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更是一种形象的树立。

“我们附近的一个村养殖了金针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他们有的大棚一季就能销售十几万元,我们刚去学习了经验。”康希良带领村班子积极探索更多的发展路子,据估算,现在村里已投入使用的大棚一年可收入8万元,在创业园建设的6个大棚投入使用后,村里计划再用几年时间,建设30个标准大棚,逐渐把村里的土地流转过来,使村民既有土地承包收入,又通过打工得到工资收入。同时,利用丰富的苗木资源开展乡村游,使林业由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向集“种、养、游”为一体的立体经营模式转变,让群众在畅享绿色生活中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新闻推荐

市人大常委会建立6个地方立法联系点

...

惠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惠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