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村三年获扶贫资金近百万元

农村大众报 2016-05-26 16:14 大字

农村大众报惠民讯(记者孙成民张天银通讯员王军)“地多,土壤好,水浇条件也不错,这在我们最初解决温饱时是件好事;可地多了,外出打工耽误种地;不出去,种粮收益太低,现在地多反倒成为村民脱贫难的原因。”惠民县淄角镇焦吴村党支部书记代一利说。

焦吴村是个省重点扶贫村,500口人,有1350亩耕地。2013年秋天,这个村通过党员、村民代表投票的方式,从全村130多户中,选出66户贫困户。“我们选贫困户的原则,是家里有病人的、缺劳力的、孩子上学的。”代一利说。选贫困户的原因,是因为上级拨下来35万元扶贫款。

利用这些扶贫款,这个村让66户贫困户栽了700多亩速生杨。杨树由贫困户自己栽,扶贫款用来购买化肥和鸡粪,分给这些贫困户。“因为肥料充足,现在这些杨树已经长到五六厘米粗了。”代一利说。

去年秋天,焦吴村又拨下来60多万元的***资金。村里利用这些钱,在村南流转了100亩地,建起32个大棚。土地是从贫困户手里流转来的,每亩每年800元,而当地的土地流转价格才三四百元。建大棚的同时,打了一眼机井,水连通到每个大棚口。

这些大棚,由投票选出来的66户贫困户中仍未实现脱贫的家庭优先承包,26个大棚被这些家庭承包走。这种大棚,棚内面积1.3亩,贫困户的年承包费是2000元,而当地同样的大棚承包费都在3000元以上。

村民有种露天西瓜的传统,贫困户利用大棚种西瓜,收完西瓜种豆角,豆角结束后再种一茬菠菜。“正常年份,一年种这三茬,收入一万元没问题。”代一利说。

“这3年多,为了扶持我们脱贫,政府投入了近百万元。以前农民用肥料,不管手里有没有钱,都要自己去买;想增加些收入,建个大棚之类的,没有资金,只能干着急。”代一利说,“现在国家为了让我们脱贫,确实是下了决心,花了大本钱,这让我们心里很温暖。”

新闻推荐

村中沟渠垃圾漂浮

□本报记者肖芳10月27日,记者来到惠民县孙武街道办事处的王范公村。宽阔笔直的水泥道路,整齐划一的排水沟渠,粉刷一新的沿街墙壁,让整个村庄看起来整洁、敞亮。虽然没有垃圾池、垃圾...

惠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惠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