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惠民柳编 指尖上的传统绝活

鲁北晚报 2016-04-06 16:31 大字

■地窨子不大,刚刚能容纳下两位手艺人 ■彭方东展示自己的柳编作品 ■手艺人彭方东在编制笸箩的造型 ■手艺人彭文明手中编制的笸箩已经基本完成 ■劳累了一上午,彭方东出来透下气

□晚报记者 朱庆光

徐志强 

通 讯 员 刘建林

董泽元 

温润狭仄的地窨子里,柔软纤细的柳篾在长满老茧的手里娴熟地飞舞着,雪白的柳条在麻线的约束下上下翻动着,一件柳编笸箩正在彭方东的心里和手下呼之欲出。

在惠民县石庙镇柳编彭村仅存不多的柳编地窨子里,柳编老艺人彭方东把这门流传了千年的手工艺演绎得淋漓尽致。

柳编这门手艺在村里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村里最老的老人都说不上来。如今时过境迁,仍在坚守柳编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原本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的手艺,到现在已经仅剩十余户。

现存的柳编手艺人家中,都有一个两米多深五六平方米大的地窖,当地人俗称“地窨子”。彭方东是村内仅存的手艺人之一,初见彭方东,他正在与自己的邻居彭文明在地窨子中编制笸箩,听到外边有动静,彭方东在地窨子中探出了头。

“地窨子中潮湿不通风,只有在这种地方制作,柳条才软,品质才好,不易折断。”彭方东告诉记者,每天清早,他都要去河中浸泡柳条,泡好后要立刻把柳条运到地窨子中,然后开始编织。

彭方东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四人,都是自打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习柳编,如今老三老四已经不编了,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他和老二还编。“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如果停了,村里这门技艺就彻底消失了。”彭方东说。

据彭方东介绍,柳编制作过程主要是选材、造型、制作、晒干。“现在我们都是直接从贩子手中买,再手工挑选下,比原来要方便多了。”彭方东说。

造型是柳编的主要技术所在,在起形时都要格外注意,不能有半点马虎。“就像盖房子,地基都没打好,怎么盖出像样的房子来。”据彭方东介绍,制作的过程虽然比较繁琐,但主要都是工夫活,在他们手中算不得什么。

“打小就干这个,里边的门道慢慢就会了,谈不上什么技巧,就是太费手劲。”因柳编最需要的是手劲,彭方东干枯的双手上长满了茧子。

说起一天的工作量,彭方东很无奈,年纪大了,一天也只能做一个,编的东西主要靠赶集去卖,忙活一天去掉本钱,也就挣个四五十块钱。“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谁还干这个,就是我们这些年龄大点的打工没人要,只能编点笸箩笸箕卖钱。”彭方东说。

■手艺人彭文明在对手中的笸箩进行最后的修缮

新闻推荐

记者探访王希文烈士家乡 后人为烈士修建衣冠冢 家人盼烈士早日“回家”

■79岁的王忠祥老人,对于王希文烈士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 ■王学华擦拭王希文墓碑上的灰尘 ■王学华打电话给五弟询问二大爷的烈士证情况□晚报记者 温庆...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