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兰尊侠:传承“非遗”

大众日报 2016-04-10 12:25 大字

胡集书会上,兰尊侠的鼓书不仅吸引着老年人,也吸引着孩子们。鼓书艺术令听众如醉如痴。在年轻人的婚礼上表演鼓书助兴,是兰尊侠的拿手好戏。整理老书,创作新书,兰尊侠演出之余也从无闲暇。几件简单的演出道具,演绎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靠得都是艺人的功力。书会之后。兰尊侠专门来到许同贵的住处,继续讲述一部头天晚上没有说完的书段。兰尊侠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几十年的冬枣树。他说,曲艺就要像枣树一样,扎根生活,吸取养分,才能枝繁叶茂。□记者房贤刚

通讯员陈方明赵秀峰报道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二,惠民县胡集镇书会大集的中心舞台上,来自辽宁喀左民族文工团的许同贵大开大合、有板有眼的表演引起观众的阵阵喝彩。作为著名艺术家刘兰芳的弟子,他是这里的常客。去年,他不仅与自己的弟子张文琪一起获得了书会大赛的特等奖,还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胡集书会特殊贡献奖。

在离中心舞台不远处的另一个舞台上,滨州市沾化区渤海大鼓艺人兰尊侠也在一板一眼地表演着他的拿手绝活儿,周围也不断地响起喝彩声。作为一名年年参会的当地说书人,兰尊侠多次获得书会大赛的一二等奖。虽然不是同台献艺,但对书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兰尊侠、许同贵曾经是师徒,且情同父子。许同贵说:“没有兰师傅的栽培,我也不可能成为刘兰芳老师的弟子、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而兰尊侠则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许同贵这样的好徒弟,让这项‘非遗\’得到传承。”

今年74岁的兰尊侠是沾化区古城镇洼李村人,自幼喜爱文艺。1959年为生活所迫辍学,他带着母亲、妹妹外出流浪,在青州拜评书艺人巩贵才为师,得其真传后参加了青州曲艺队,又从其他艺人身上学得了很多技巧,水平大为提高。

1962年,兰尊侠回乡加入了沾化鼓书院,在当时任院长的著名鼓书艺人魏尊昌的指导下,苦练“渤海三合鼓”,他将戏曲、音乐与鼓书演唱糅合在一起,并加以改进,形成了新的鼓书流派,于1963年被正式命名为“渤海大鼓”。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改进外,兰尊侠还从内容上丰富、完善这一曲艺形式,创作了不少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新作品。期间,沾化鼓书院更名为“沾化曲艺队”,演员10余人,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文艺团体,兰尊侠更是受到人们欢迎。

1967年,受“文革”影响,沾化县曲艺队解散,兰尊侠再次成了流浪艺人。由于当时渤海大鼓在民间广受群众喜爱,很多村民自己凑钱,把兰尊侠请到家里,围坐在炕上听他说书,有时一个村一说就是十天半个月。

粉碎“四人帮”后,各类传统艺术相继复苏。从1977年开始,兰尊侠带着渤海大鼓,沿着黄河一路说书,200多个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同时,沿途的民风民俗、各种趣事成为他创作的丰富源泉。“听兰师傅说书,不仅有老书,还有新段,过瘾!”这是当时很多群众给兰尊侠的评价。

与此同时,兰尊侠也在积极物色传承人。由于受当时电台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的影响,评书艺术十分红火,许多人登门拜师,许同贵正是此时被兰尊侠收为弟子的。许同贵聪明伶俐,天分很高,又勤奋好学,很快便得到兰尊侠的真传,在当地有了名气。

1998年,因机缘巧合,许同贵拜刘兰芳为师,得到了兰尊侠的大力支持。多年来,许同贵不仅得到了刘氏评书的真传,而且在兰师的渤海大鼓、刘师的东北大鼓等基础上,自创“许氏西河大鼓”,在评书界独树一帜,多次在全国获得曲艺大奖,被听众誉为“关东山里红”,并担任了辽宁喀左民族文工团业务副团长。刘兰芳评价他是“能写能演,能说能唱,到哪都红的曲艺多面手”。

尽管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许同贵多年来对兰尊侠敬爱有加。每年参加胡集书会,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向兰师请教。兰师博闻强记,许多当年口耳相传的书段,许同贵说“我这么多年都没有学全”。而对表演,兰尊侠也总是不断改进。许同贵说:“我如今也带了些徒弟,我一定以兰师、刘师为榜样,把中国的曲艺事业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爱国铁路巨子陈西林

京张铁路通车后众人合影,第一排中间坐者为詹天佑,其右手边即是陈西林陈西林■齐鲁名士□本报记者鲍青本报通讯员赵秀峰邢海英在北京詹天佑事迹展览馆...

惠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惠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