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防风险推改革促发展 创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滨州日报 2016-02-19 14:13 大字

编者按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政法战线在深入推进平安滨州建设、法治滨州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中,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勇于创新,各项工作全面开花,取得显著发展进步,打造了多个具有滨州特色的政法工作品牌,为维护平安稳定、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12月,市委政法委委托市统计局进行了安全感、正义感“两感”统计调查。各县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5.89%,比2014年提高1.22%;正义感满意率达95.73%,提高1.59%。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政法工作意义重大。对2016年政法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光峰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有效防控风险、积极服务大局、着力破解难题、抓紧补齐短板,不断开创全市政法工作新局面,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滨州“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坚强的政法保障。

为更好地总结经验,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更好地推动2016年的政法工作,市委政法委与本报联合推出了这期报道,介绍全市政法战线过去一年来的工作。

■ 市中级法院:运用律师服务平台立案数量居全省首位

2015年,全市法院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司法公开,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努力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了最直接的“获得感”。

市中级法院开通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法院新闻和重大案件进展,微博直播“致五死一伤的安红军故意杀人案”、“12·4”宪法日、博兴法院夙夜执行行动、法警一天等等,围观粉丝数万人。

市中级法院还先后召开2014年度行政审判白皮书、防范和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关于涉法院业务类电话诈骗情况通报等6次新闻发布会。

2015年全年,全市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27482篇,同比上升97.34%。直播案件庭审117件次,是2014年的23.4倍。

自去年5月1日起,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中级法院院长吴声亲自到立案大厅接待前来立案的当事人。

为尽可能给当事人提供方便,市中级法院开通了12368服务热线,制作了诉讼指引手册,对立案流程、诉讼费收取等明确告知当事人,对缺失的材料“一次性”告知,让当事人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完成登记立案程序。

市中级法院还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律师服务平台应用工作,全市42家律师事务所,435名律师参与使用该平台,运用平台立案数量居全省首位。从5月1日到12月31日,全市法院共登记立案25736件,立案数量同比上升14.7%。

全市法院以立案登记制改革为契机,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市中级法院新建了诉讼风险告知墙,设置了当事人自助服务区。

2015年12月,正式启用庭长值班室,审判执行业务部门负责人轮流值班,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诉讼引导、查询咨询、材料收转、救助救济、立案审查、判后答疑等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诉讼服务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

随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实施,大量纠纷涌入法院。为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全市法院实行了院庭长带头办案、综合管理部门人员兼岗办案等制度,明确院领导承办案件最低数额、庭长承办案件的最低比例,实现院、庭长和综合部门法官办案的常态化。2015年,全市法院院庭长办案数为22605件,占结案总数的57.06%。

为提高案件审判的专业化和精准度,全市法院积极探索审判专业团队模式。为提高交通事故案件办理效率,滨城区法院在西城交警队办公楼内设立“吕冰法官工作室”。博兴县法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从2015年3月23日起,审理程序默认为简易程序,实现了多数案件简办快办,少数案件精办细办,提高了审判效率。

推动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无棣县法院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达78.54%。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案件的上诉率,比未出庭应诉的低了11.2个百分点,有效地化解了“官民矛盾”。

2015年,全市法院共办结案件39615件,较2014年上升15.34%,结收比为103.1%,结案数反超收案数。各项审判指标全面向好。

做好基层的司法便民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惠民县法院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宅基地纠纷、相邻权纠纷等坚持做到下乡审理,将法庭搬到村委会、田间地头,先后深入300多个偏僻行政村,巡回办案400余件,将法律教育与群众基础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 市公安局:视频监控实现共通共融 信息化参与破获九成案件

2015年,市公安局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务”,着眼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两个提高”, 深化平安滨州、法治滨州和过硬公安队伍“三大建设”,实现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滨州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为全面提高对动态社会治安的驾驭能力,市公安局围绕“人、地、物、事、组织”等治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动态指挥体系、合成化的动态打击体系、社会化的动态防控体系、实时化的动态管理体系,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心防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打防管控建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体化动态指挥体系即:由专业部门、基层所队、有关警种各负其责,实时研判警情。指挥长坐镇指挥中心一级指挥部,遇有重大紧急警情,立即启动预案,设立现场二级指挥部,两级指挥部互联共通、集群调度,实现扁平指挥、快速反应。

合成化动态打击体系即:大案,实行刑侦、网侦、图侦等部门民警和公安局长、刑侦队长、网侦队长、派出所长多警种同步上案;小案,实行侦技一体化,侦查员与技术员合二为一;串案,实行“日研判、周会商、月调度”;打黑除恶责任共担;追逃,实行基层所队、专业警种和信息化攻坚 “三位一体”。

社会化动态防控体系即:坚持党政领导、综治协调、公安主导、社会参与,建设“三圈六网六队”防控体系。

实时化动态管理体系即:自主研发各类治安管理系统,对全市“六小场所”、废旧金属收购站、涉危企业、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实行信息化管理,动态、实时掌控。

近年来,信息化给警务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市公安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警务资源、改造警务流程、创新警务模式、提高警务效能,以此带动工作模式、机制、流程方面的突破。

该局依托2.1亿条数据库存储,采用世界先进的芒果DB技术,实行全文检索,综合运用信息研判、可视化指挥调度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及时掌握。目前,全市建成2万余个公安直控探头、600余个电子警察和卡口、10万路社会和场所监控、146路移动视频,全部实现了共通共融、共联共享。

2015年以来,全市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29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325人,运用信息化手段直接破案率达到45%、参与破案率达到90%。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2015年以来,市公安局在全市公安机关大力开展“三好四无”警队创建活动。“三好”即纪律好、作风好、担当好,“四无”即无违法违纪、无执法过错、无有责投诉、无负面舆情。“三好”没有上限,“四无”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一年以来,整个活动突出“实、严、活”三字,全市涉警有理投诉下降3.5%,执法瑕疵率由32%下降为11%,涉警负面舆情下降18.9%。

公安队伍建设推动了公安工作整体升级。2015年,市公安局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市级)公安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在2015年底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滨州市群众安全感以92.49分居全省第四。

■ 滨城区:市级“五星级服务窗口”数量全市第一

滨城区始终坚持将老百姓的需求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向导,开拓思路,务实担当,勇于进取,采取了一系列为民、利民、便民举措,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1”警务模式是滨城区强化基层基础,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织密治安网络,延伸维稳触角,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1+1”警务模式,由一名民警加一名警务助理管理1-2个村居(小区),警务助理协助公安民警常态做好村居的治安防范宣传、社区巡逻保卫、矛盾纠纷调解、社情民意掌控等基础工作,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包村民警为主体、驻村辅警为基础、村组干部为纽带、社区村居为基本单元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2015年,这一工作在梁才、杨柳雪、滨北、彭李四个街道镇办进行了试点,2016年将在全区推行。目前,全区358个村居配备了村级警务助理。“村警”已协助民警调解纠纷97起,代办户籍业务155起,化解不稳定因素9起,破获案件6起,村居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针对新形势下的民生服务工作,滨城公安自主研发了手机APP,设置了新闻资讯、周边视频、我要报警、业务咨询、治安指数、网上通缉、线索举报、不文明曝光8个功能模块,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直接反映诉求,申办服务事项,一键拨打热线电话,查询办事指南、法律法规常用信息,查看车辆、驾驶证、违章信息,群众与公安机关的互动交流更加快捷、沟通联系更加紧密。

着眼于群众满意的执法服务标准,教育广大干警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融情、法、理于一体,做到既严格公正执法,又理性平和执法。全市66个“五星级”服务窗口中,滨城区共10个窗口被评为市级五星级服务窗口,位列全市第一。积极开展案件评查、执法执纪专项行动,区委政法委每年从公、检、法随机抽取100件案件, 组织专人进行评查,切实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执法司法公信力。

创新执法监督。全区政法部门实施当事人评议机制,对在执法办案中接触到的相关人员通过现场评议、电话评议等多种形式,接受监督“无缝隙”。实施该机制以来,共开展评议6000余人次,最终满意率为100%。

加强司法救助。2015年以来,全区政法各部门已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73件,其中未成年刑事法律援助案件61件,指定辩护率达100%。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14件。去年滨城区提供司法救助资金51.87万元,共救助119人,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了帮助。

■ 市检察院:当事人评议打通群众参与监督新渠道

2015年,市检察院深入贯彻省检察院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人是第一战斗力”,按照“创新+信息化+规范化”的工作思路,从队伍管理、人才培养和监督评价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司法主体规范化建设。

为加强检察队伍管理,2012年起,市检察院实行了电子工作制度,研发启用了检察局域网“网络电子工作日志管理系统”。该制度被正式命名为电子工作日志制度。后又经两次升级完善,形成了“晒”、“荐”、“选”、“评”、“展”和“奖”六大环节的评价规范体系。

该院全体人员每天都要上传工作日志,每月、每季度和每年都要在日志的基础上推荐并评选先进标兵。

同时,市检察院为了规范管理检察人员的行为,研发了网上派警系统、侦查指挥系统、远程开庭指挥系统、两级院审讯同录系统、涉案款物管理APP系统、电子考勤和电子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互联网时代,检察队伍管理的新模式。

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检察政工工作发展的需要,市检察院提出了“数字政工”的概念,将传统的队伍建设内容全部纳入信息化的轨道,实现人机的互通互联。

“数字政工”体系初步构想为人力资源管理,云教育培训和数字传媒等三大系统。主要包括了检察人员电子档案信息、司法主体管理和分析、干部监督管理、队伍素能管理和提升、基层基础主体管理、数字媒体平台互通共享等功能,基本能够涵盖检察队伍建设的全部事项。

坚持实行队伍分析制度,以问题为导向,每季度对队伍建设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和专项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的措施,对岗位资源配置、司法技能拓展等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制定完善了班子成员与分管人员谈话制度、青年座谈会制度等20余项制度和措施,增强了队伍管理的科学性。

着力建立以能力、规范、业绩和纪律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司法主体监督评价体系,创新实施当事人评议制度,并研发了案件评议监督信息管理平台,由案件当事人、律师等案件办理过程接触到的所有人员通过该平台对办案人员的执法程序、能力、作风和廉洁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并将评议情况纳入执法质量考核。

对“不满意”的,属于执法程序和执法能力方面的,系统自动分流到案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属于执法作风和执法廉洁方面的,分流到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核实。该制度实施以来,共评议案件1586起,参与评议8500人次,满意度为97.8%。通过评议收集意见建议283条,纠正不规范问题175个。该机制为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开辟了新渠道,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创新成果一等奖。

市检察院还创新实施了“星级规范检察室”评选活动。该院在省检察院对检察室工作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其细化和量化为十项简便易行的标准,即十个星级。每一星级又有若干细则,检察室人员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指标。每个季度对检察室进行加星和摘星,实行动态管理。

实行办案资质等级管理,全市各派驻检察室队伍建设、基础保障建设等有了明确目标,工作方向重点更加突出,实现了检察室力量向办案领域的集中和倾斜。检察室的法律监督作用更加明显,促进了基层治理法治化。

■ 市司法局:全市县乡固定型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六五”普法以来,市司法局坚持法治文化载体与内容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滨州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打造固定型、流动型、媒体型、创作型“四型”法治文化阵地,探索出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法治文化发展之路。

市司法局按照“每个县区建成一处法治文化公园(广场)、每个镇街建成一个法治文化长廊、每个村居建成一条法治宣传街”的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以市法治文化公园为龙头,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阵地齐头并进、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体系。

作为法治滨州建设的重点工程,市法治文化公园于2015年9月正式建成开园。该园占地11公顷,投资350万元。公园采用一轴两环多点的布局模式,即以普法之路为轴,学法之路、弘法之路为环,包括法治滨州浮雕墙、宪法墙、法治长廊等10个“法治景点”,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平台,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影响面不断扩大。

目前,滨州市已有7个县区和2个开发区建成了县级法治文化公园或法治文化广场,70个乡镇(街道)建成镇级法治文化广场或法治长廊,县乡固定型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全市建成村级法治文化广场3800余个、文化长廊5000余处、农家法治书屋4500余个,设立法治宣传栏9800多个,文化大院、法治宣传一条街的建设率达到90%以上。目前,固定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在全市营造了“抬头见法、张口念法、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在推动固定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市司法局还不断推进“流动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坚持利用重大节假日、法律法规颁布纪念日、3·15消费者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有利时机,到公共场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选派业务功底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律师、法律宣传志愿者等深入乡村、集市、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为群众答疑释惑,受到群众欢迎。

加强与公路、交通、交警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公交车、长途车、站台以及主要道路的电子显示屏上,加载法治宣传内容,提高法治宣传的渗透力和渲染力,增强法治宣传的时效性。

发挥电影流动性强的特点,精选题材新、内容实、教育意义大的法治题材电影在农村巡回放映,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该局在《滨州日报》、滨州电视台等媒体开办法治宣传栏目50余个,通过以案释法、新法解读、律师答疑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治理念和法律素养。

该局还开通了“滨州普法政务微博”和“滨州普法网”,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进一步丰富了全市法治文化形式和内容,成为法治滨州建设的有力宣传阵地。

■ 沾化区:2015年全区无刑事警情日达到199天

近年来,沾化区始终将“三大建设”作为政法综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载体建设,突出以人为本,坚持防控并举,注重能力提升,在全市安全感和正义感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沾化区得分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区继续保持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深化载体建设,政法综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五位一体”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一线民警执法记录仪配备率达到100%,与视频监控系统、360M配合使用,实现扁平化、可视化调度,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强化交通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建成运行智能交通指挥中心,计划安装视频监控点位46处、电子警察18处;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在下河乡、大高镇等6个乡镇试行农村警务员制度,实现藏警于民,村村有警。沾化区法院建成科技法庭8个,实现了庭审全程录音录像,视频资料刻制光盘随案归档,4个审判庭升级为高清数字法庭,能够实现与互联网对接进行网络庭审直播。

突出以人为本,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调整充实11个专业调解中心,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体系,全区各乡镇(街道)、村居、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对部分调解组织软硬件进行全面升级,目前全区基层调解组织达到505个、人民调解员1836人,实现了区、乡、村“三调联动、多调对接”。深入开展案件评查,对案件证据、事实、法律适用、程序、诉讼法律文书等方面组织案件评查2次,评查卷宗100件,案件息诉率达97%。

坚持防控并举,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为应对治安形势日趋复杂、警力不足等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以现有视频监控全覆盖网络、智能交通管控平台为依托,创新开展了以合成打击、合成管理、合成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合成警务机制建设,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全区重大聚集闹事事件预警率、稳控率达到100%,“八类案件”破获率保持在90%以上,重大毒品、经济犯罪案件破案率100%。2015年以来全区共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16人,安置帮教率100%,无一人重新犯罪。在全面社区化、网格化、信息化基础上,选取2个乡镇(街道)进行试点,将农村社区与区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居家养老服务“8192199”信息平台对接,整合已有资源,在试点乡镇(街道)建成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并积极推广运用。努力打造“无命案乡镇(街道)、无刑事案件村居(社区)”,2015年,全区8成以上的村居零发案,全区无刑事警情日达到199天,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记者 罗军 王辉 通讯员 王磊 张芳 撰稿

(下转第七版)(上接第六版)

■ 惠民县:所有自然村实现视频监管全覆盖

去年以来,惠民县政法各部门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真履行第一责任,全力服务第一要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截至目前,全县共破案1161起,命案发5起,破5起,实现命案连续九年全破。在各级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猎狐2015”工作任务,将潜逃加纳3年的“红通”逃犯赵汝恒缉捕归案。认真开展“三化两无”综治主题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县无命案镇办10个,无刑事案件村居1038个,无命案乡镇(街道)覆盖率和无刑事案件村居覆盖率分别为71.4%、92.8%。

在全县开展“五星级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县共有7个窗口单位被评为市级五星级服务窗口,位于全市前列。检察院派驻辛店检察室达到了全省一流水平。

县法院实行承办法官自查、合议庭互查、庭长审查、审管办统一评查的“三查一评”机制,助推审判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2015年,审判质效持续向好,上诉率、发改率均为全市最低。县检察院创新建立“1+1”司法规范监督员队伍,即由检察机关内部人员和聘任的与检察业务密切相联的外部人员共同组成监督员队伍,推动了执法司法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整改。县公安局不断深化完善“侦技一体化”建设,2015年以来,全县小案现场勘查率达到100%,破案率同比提升24.6%,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

紧紧围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确保平安建设各项措施都发挥出了最大效用。2014、2015两年,按照“多按探头保平安”的理念,仅县、镇两级财政就直接投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县、镇公路以上路口监控建设,全面完善了监控设施。同时,各镇办积极推动村级视频监控建设,目前,全县所有1258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其中胡集镇在全市率先将各村视频监控全部接入派出所监控平台,实现了联网联控。

为促进边界的稳定与发展,于2015年12月18日举办了鲁冀创建平安和谐边界联席会议,邀请了庆云、乐陵、无棣、阳信、盐山、孟村、海兴等县(区、市)参加,认真学习借鉴了兄弟县(区、市)平安建设暨政法基层基础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取长补短,有效提升自身工作水平。

■ 无棣县:城乡法律服务室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2015年以来,无棣县牢固树立维稳第一责任理念,紧紧围绕“抓稳定保发展”工作主线,以推进平安无棣、法治无棣、政法队伍“三大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政法综治维稳措施,平安法治无棣建设工作得到了有力有序推进。

营造平安法治建设浓厚氛围。以“六五”普法为契机、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效果显著。全县各镇(街道)法治文化长廊和80%的农村普法一条街已建设完成,西小王镇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农村法治文化公园。全县实现城乡法律服务室、法律顾问全覆盖,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学法场所和公益性法律服务。

去年以来,全县法律援助机构及站点共为当事人挽回各类经济损失达80余万元,进行司法鉴定业务289起,采信率100%。

开展“三项活动”,增强平安法治建设的活力。以打造“五星级服务窗口”为依托,加强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和派驻检察室的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创成省级文明窗口4个,市级示范窗口7个,有6个基层庭所被命名为全市政法系统“五星级服务窗口”。

开展“三化两无”综治主题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了馨怡、幸福等4个城市“四型”标准社区和33个农村“四型”标准社区,基本实现了全县城乡社区全覆盖和“四型”社区的大面积覆盖。

探索建立“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公共安全监管体系。2015年以来,全县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1.7%、21.9%。“两无”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无命案镇街数量9个,占全县镇街总数的81.82%;470个村居刑事案件零发案,占到全县村居总数的82.75%。

开展司法公信力提升活动。县法院按照“1+N+1”模式,建立了以审判长为核心的新型审判团队,实现“谁审理、谁裁判、谁负责”;完善陪审员前置调解机制,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积极开展诉前调解,有效发挥了诉前调解在审判工作中的快速、高效作用。截至目前,县法院诉前调解案件达175件。

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完善了县、乡、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建设。2015年以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2915起,成功调处2907起,调解成功率达99.7%以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 邹平县:构建起三级三类监控系统无缝隙空中监控网

去年以来,邹平县坚持以法治思维统领政法工作,深入推进“三大建设”,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正义感,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2015年底,全市群众安全感与正义感满意度调查中,邹平县群众安全感得分比上年提升2.72分;正义感得分比上年提升1.89分。

在平安建设方面,先后开展“春雷行动”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破获案件58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7人,打掉犯罪团伙18个;开展禁毒工作,排查化工厂1157家,破获涉毒刑事案件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人,缴获毒品299克。

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地面、地下、空中、网络立体化防控建设。全县457个村居按照50人1个探头标准建设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焦桥、青阳等7个镇街实现所有村居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人员密集场所按照每30米1个探头和学校每20人1个探头标准实现监控系统全覆盖。全县高清视频监控探头达到19000个,构建起了县、镇、村三级,学校、企业、工商贸区三类监控系统相互交织叠加、无缝隙、高在线率的空中监控网。

将调解文化、法治文化、传统文化、普法学法融入到三大调解,形成了“3+N”调解文化品牌,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36起。培树起“守德调解室”“利民调解室”等一批响亮调解品牌。开展 “矛盾化解攻坚月”活动,化解突出矛盾纠纷34起。

在法治建设方面,夯实法治创建基层基础。在镇街机关、村居、社区、企事业基层单位广泛开展以“遵从法律、崇尚法治”为主题,以好氛围、好队伍、好载体、好机制、好效果为目标的“五好”基层法治单位创建活动。投资60万元建成了邹平县法治文化公园,16个镇街、33个村居(社区)建设了高标准的法治文化公园(广场)。

促进文明公正执法办案。深化“当事人评案”活动,共有6467名当事人评议案件4385起,满意率99%。完善法律服务。村居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100%。

在社会治理方面,深化“1+N”平安校园建设。全县共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1816处,101所学校食堂达到省级餐饮服务规范化标准,新建警务室13个,学校食堂全部实现大宗物品定点采购,163辆校车实现公司化运营。

分类推进社区化建设。在21个县城区、镇驻地社区,建设集“一站式”服务、综治维稳、文体活动、养老医疗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1刻钟社区服务生活圈。

■ 高新区:55起民工讨薪案件全部成功化解

2015年以来,高新区综合运用压实属事化解责任、全区一盘棋推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等措施,55起民工讨薪上访案件全部得到成功化解处置,没有发生一起围堵高创中心、影响正常办公的上访事件,做到了民工有序上访、理性表达诉求、及时稳妥处置。

压实属事化解责任,工程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到底。由工程建设单位或工程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民工工资等涉及所有建筑领域内矛盾纠纷的化解处置,主管部门负责督导,确保案结、事了、人和。

全区一盘棋推进,政府类工程一个标准付款,一套班子处理。2015年春节前,高新区成立了政府类工程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清理偿付领导小组,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局、审计局对每项工程欠款数额、付款比例进行统计、审计,对城市绿化、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基础设施、农业建设等工程,都建立详细台账。然后,根据合同约定制定切实可行还款计划、还款比例,由财政部门配合工程主管部门指定时间、地点集中兑付,做到了全区一盘棋推进,一个标准付款,一套班子处理。

为解决民工工资拖欠“年年清、年年欠”的问题,高新区从欠薪源头入手,事前抓制度、事中抓监管、事后抓联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民工打造了一张全方位覆盖的工资保障网络。

事前抓制度,加强源头管理。紧抓工资欠薪根源“症结”,健全了一整套预防保障制度,严格落实工资月支付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等五项制度。为切实保障制度落实到位,对2014年以来违反五项制度,未及时履行“总承包单位负总责”规定,以种种理由推诿,未及时发放民工工资导致较大规模上访,多次督促协调未果,造成负面影响的5家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和挑动民工以讨薪为名集体上访的4名建筑劳务包工头,上报省住建厅作为慎用企业和慎用人员处理。

事中抓监管,加强日常管理。规划建设局、综治办等职能部门将全区在建项目全部纳入统一监管,针对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对有问题的建设单位,不再批准开发建设新工程项目;对拖欠工资问题不能解决的企业,不再批准参加工程项目招投标;对失信企业,使用慎用工制度,实现了由“年终关怀”到“终年监控”的转变,日常规范管理和全过程监管成为新常态。

事后抓联动,加强协调管理。一旦发生民工欠薪上访案件,立即启动预案,工委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对话答复,迅速平息事态,确保控制得住、解决得了、处置得好。

■ 阳信县:“两感”满意度调查升居全市第二

阳信县坚持平安引领,注重法治保障,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正义感”日益提升。在2015年全市“两感”调查中,阳信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89.36分、正义感满意度88.9分,同比分别提高2.76分和3.95分,提升了3个位次和4个位次,位居全市第二。

以提升人民群众“两感”为目标,谋划全县稳定大局。县委、县政府督查局将平安法治有关重点工作纳入督查范围,实行季度督查调度制度。同时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范畴,根据命案、非访、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情况对各单位进行一票否决或黄牌警告。另外,干部任免、表彰奖励、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征求综治意见成为常态。

把平安阳信建设作为着力点,重点做好源头性、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了“两无”创建活动,全县无刑事案件(村居)达到76.46%。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共7个乡镇(办)、12个社区、245个村居、62个学校、15个企业、49个单位、5个医院获得市级平安创建荣誉称号,油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线路交通等实现全覆盖。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将技防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建设,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天网”三期工程建设,在城区17个路口安装了电子警察系统,在重要路段建设了70个电子卡口,在重点交通路口、治安复杂场所地段、重点单位安装了高清监控探头,实现了对全县乡镇级以上公路及重点路口、场所、部位的全面监控。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2015年,阳信县将落实各责任单位工作分工作为改进治理方式、提升法治水平的重要举措,促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普法治理全面铺开,举全县之力推进法治建设。投资50万元建成了县级法治文化公园和全市首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体验馆。严厉打击信访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弃访转法势头更加明显,全年无新增涉法涉诉信访积案。

以提升政法队伍素质为切入点,打造为民服务良好形象。2015年,阳信县政法队伍建设委员会成立,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政法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同时,积极发挥县委政法委职能,使县委、县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博兴县: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地区”

2015年,博兴县积极作为、创新发展,在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提升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该县荣获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地区”。

打造平安建设“三大体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推进“五个一”政法基层基础工程,各村(社区)健全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商民主领导小组、治保会、巡逻队及普法帮教领导小组“一室五队”,确保各项政法综治工作落地生根。深化“天网”工程,启动智能交通安全系统建设,推行社会化维护维修机制,全县4146个高清探头、56个电警、109个卡口高效运行。深化系列安民行动,2015年全县破获刑事案件399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98人,打掉犯罪团伙36个,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6.9%,1起案件被公安部评为“全国禁毒工作十大精品案件”,无命案镇(街道)达100%。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延伸覆盖到各镇(街道)、村(社区),做到“两个一律”、应评尽评,自2010年实行稳评机制后,受测评的决策项目无一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去年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

加大法治建设 “三个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立案公开,县法院当场立案率95%以上,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县公安局实行案事件登记制度,推动问题成批解决,信访投诉案事件同比下降17%。加强执行公开,成立全市法院系统首家执行指挥中心,网上查询涉及案件 2400余件,查控资金620万余元,提高了执行工作效率。推进“当事人评案”,使干警每一次执法司法行为都接受案件当事人的评议,去年共有625名当事人参加评议,满意率达100 %。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法治文化公园,各镇(街道)全部建有法治文化广场,各村(社区)全部打造普法一条街。

下足队伍建设工夫,打造政法综治铁军。健全基层综治队伍,配齐配强镇(街道)政法委员,明确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综治委主任,副书记任综治办主任,政法委员任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基层法庭庭长、派驻检察室主任、派出所长、司法所长、信访办主任兼任综治办副主任,切实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调结合”,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2015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服务发展、强化基层基础、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司法执法规范,扎实工作,履职尽责,确保了“六个不发生”目标的实现,维护了全区平安和谐稳定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平安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全区129个单位荣获市级平安单位荣誉称号。深入推进“四型五网六队”建设,全区社会单位监控探头安装数已超过3000个,重点公共区域及重要路口已实现全覆盖。区、办、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结合”,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以开展“三化两无”综治主题活动为抓手,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加强社区化、网格化、信息化“三化”建设,打击、防控、整治、宣传“四管”齐下,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2015年,全区153个村居无刑事案件发生,刑事发案较2014年同比下降13.9%,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法治建设方面,在全区政法系统推广“当事人评案”工作,强化宣传教育、强化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以“五个显著提升”为目标,促使全区政法系统广大政法干警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司法执法公信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打造立体式网格化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深入推进“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2015年,全区法律顾问解答法律咨询400余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件,为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充分发挥了法律顾问“为群众维权,为社会维稳”的职能作用。以创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为目标,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创建国家级“零犯罪示范校”5处,32个(名)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优秀辅导员获全国表彰。 

在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区财政先后拨付基建经费、各类业务经费、专项行动经费1000余万元。并投资300余万元对杜店派出所进行升级改造,成立了汽车总站治安管理中心。公安特巡警大队在原有基础上扩编至100人,并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抓住服务窗口这个重点,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全区政法系统开展“五星级服务窗口”创建活动。2015年以来,各类事项办结率达95%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 北海经济开发区:全区21个行政村稳评实现100%全覆盖

2015年以来,北海经济开发区平安、法治建设工作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核心,以“政法综治维稳工作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平安北海”、“法治北海”系列创建活动,强化政法队伍建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以平安北海建设为基础,夯实政法基层基础根基。分别高标准建设了滨州港派出所和两个治安检查站、两个社区警务室,街面见警率、服务群众效果明显提升。完成驻北海检察室建设和马山子综治维稳为民服务中心、司法所办公设施改造升级任务。建成海防监控室,联入北海“天网”监控1076个,融入公安、渔政等信息平台26个,实现沿海视频监控全覆盖;对接“一港四区”发展模式,将辖区划分为1个海区和4个陆域管理模块,人员、船舶一并纳入网格化管控,同时,配备单兵和3G图传设备,盘活勤务指挥室信息资源,助力破获案件占破案总数的51.6%。

稳步推进“四型五网六队”建设。成立园区治安管理办公室,实行公安分局班子成员对接四大园区,民警承包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为园区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结合实际,建立执行工资月支付、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和法律援助等5个制度。2015年以来,共接待讨薪类信访案件61起,及时妥善处理54起,涉及金额1102.59万元,成效明显。

在全区镇村和区直部门创新开展以“六步走”(调研走访、两委编报、民主评审、上级报备、督促提醒、科学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稳评工作,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土专家”参与基层稳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村务活动的公正、公开和透明,从源头上化解了不稳定因素,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到目前为止,全区21个行政村开展基层稳评,覆盖率率先实现100%。

以法治北海建设为载体,满足经济增长新诉求。针对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暴力执法事件,北海以进一步提升执法能力、强化执法安全、严密执法监督为主题,继续深入开展了“执法零过错,涉案零上访”活动,针对全区政法各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加强源头管理,规范办案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效率,最终提高群众满意率。积极响应市委政法委提出的全面贯彻落实“当事人评案制度”的要求,于2014年6月20日,完成当事人评案系统的安装,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监督,提高了办案质效。

记者 罗军 王辉 通讯员 王磊 张芳 撰稿

新闻推荐

联系电话杜红的土地证丢失证号滨国用第号声明作废傅英

...

惠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惠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