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棚种菇,社员种植零负担
2月19日中午,惠民县皂户李镇河西王村村民王惠中从大棚里钻了出来,妻子走在他身前,两人抬着满满一筐香菇。王惠中种香菇的棚是惠民艺腾粮棉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棚。
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起高标准大棚,再返租给社员。而社员只管种植好香菇,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这样的种植模式,既解决了农民一次性投入资金难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彻底打消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顾虑。
一年6000元,
社员返租合作社大棚
去年6月,王惠中从合作社租来两个大棚用于香菇种植。王惠中种植香菇已经快20年了,自己家中种香菇的棚已经快不行了。“我自己家里的大棚是用土堆的那种,用了这么多年都快塌了。”王惠中说,“一直想建个新棚,但又没那么多钱。”
正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王惠中听村民说合作社自留的几个棚也准备往外租,赶紧找到合作社租了过来。如今,王惠中自己家的土棚已经倒塌弃用了。“这个棚比家里的大棚好太多了,我原来的棚顶多放2万斤木屑,这个棚能放到3万斤的料。而且自家的土棚只有冬天能用,夏天就没法用了。”王惠中说,“最主要的是不用自己投多少钱,要不然建个这样的大棚得多少钱呀。种香菇需要的东西合作社里都有,咱直接过来种就行。”
“不用投本,确实是减轻了社员的负担。”惠民艺腾粮棉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元元指着身后的一个大棚说,“这样一个大棚的成本在9万多块钱,对农户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吴元元说,合作社以每亩地1000斤小麦的价格租了皂户李镇西吕村的200多亩地。建好大棚后,很多流转土地的村民加入合作社返租大棚。去年,合作社的大棚一年的纯收入在4万元左右,除去4000元左右的大棚检修费用和6000元的大棚租金,一个棚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
有冷库、有市场,
合作社还有保护价
吴元元告诉记者,大棚的租金不是固定的,而是跟当年社员效益挂钩,而社员的效益又与合作社的保护价挂钩。“合作社设有一个不低于市场价的保护价,在确保每个棚每年的收入不低于市场上大棚的前提下,收取一定的费用。”吴元元说。
社员从大棚内采来香菇,可以免费存放在合作社的冷库内,也可以放到合作社建的交易市场上销售。“社员卖香菇是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的,客商收购产品后,会把钱交给交易市场。市场会把当天的卖价、斤数记录在单据上,社员、合作社、仓库、客商各一份。”吴元元说。
“社员卖了多少斤香菇自己都知道,卖价也绝对能让社员满意。”吴元元说,“所以我们的社员只管种就行,别的事根本不用操心。就跟租房子似的,直接拎包入住。”
今年,合作社准备在每个棚内都安装一套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器就能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及喷灌设备等。“再安装这些都是不要钱的,就是想让我们的社员能接触到更多的新技术。”吴元元说,“虽然镇上有种植香菇的传统,大部分社员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对种植新技术接受程度较慢,通过组织专家讲解、安装新设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社员种植效率,每次听课他们都可认真了。”
租棚赚钱慢,
深加工成倍翻
2012年6月第一批大棚建成,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40个大棚全部包出去了。在社员的强烈要求下,合作社又动工修建了40个大棚,今年将会正式投入使用。
虽然租出去了这么多大棚,但对吴元元的投资来说,只靠这样的回收方式太过缓慢。“到现在我已经在设施建设上投了1000多万元了,光靠租大棚回收资金太难了。”吴元元说。
经过一番学习考察,吴元元发现农产品深加工效益比单纯往外卖农产品高得多。于是吴元元将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定到了深加工领域。“一开始我是找外边的企业代加工,效益已经远远超过了直接卖。今年,准备自己上一条生产线,生产香菇酱等产品。”吴元元说。
“资金”不再是“瓶颈”,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吴元元,这位1986年出生的大学生理事长,正引领着老家的种植户进行一场现代农业变革。“等以后发展起来,这些大棚就成为合作社深加工的原料基地,给合作社和社员带来的效益肯定增长不少。”吴元元说。
新闻推荐
7月14日,惠民县润地物华有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生产基地——“蛙声小镇”,荷塘边上几位游人在赏荷花。近日,该基地百亩荷塘荷花盛开,吸引周边众多游人、摄影爱好者前来赏荷花游...
惠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惠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