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住乡村民俗记忆

大众日报 2015-06-05 14:26 大字

鲁北民俗博物馆中展出各式石槽等老物件。□王军

惠民县孙武街道武圣园景区,一个掩映在绿树之中的展馆,最近成了人们眼中的热点,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叽叽喳喳的孩子,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里就是鲁北民俗博物馆。

鲁北民俗博物馆是由孙武街道房家村村民房春生自己出资100多万元建设的,由于他经常在外承揽一些建筑工程,不时会看到一些散落和丢失的老物件,看着一些老物件被丢掉,便觉得非常可惜。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今年清明节假期,房春生的民俗博物馆正式免费开放,当天就吸引了数百名群众前来参观。整个展厅约1500平方米,由工业民俗类、商业民俗类、文艺娱乐民俗类、民间工艺美术类等7个展厅组成,共收集花轿、人力车、食盒、水车、雕花木床、油灯、钱柜等各类民俗物件2688件。

走进鲁北民俗博物馆,让人恍然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在展馆东北角的显眼位置,有一架织布机、一辆纺车,织布机上有半匹布,梭子安静地躺在布匹上。“从小就穿着老粗布长大,现在想想还是那种手工织的老粗布穿在身上舒服。”房春生说,“织老粗布要经过纺线、经线上浆、牵线、挽绉等七八道工序,看到这辆纺车,就想起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纺线织布的情景。”

在石磙、石磨、石撵和各种农具旁边,房春生也是感慨不已。看着这些农具,他好像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给牛套上石磙后,一声吆喝,牛便在打麦场上有规律地转起了圆圈。麦粒在“嘎吱嘎吱”的石磙声中纷纷掉落在地上。“现在收麦全是机械化了,地头上就能直接把小麦卖掉,这些东西,现在的孩子们,和他们说,他们也不清楚咋回事。”房春生说,“下一步,我想在展厅外面建雕塑,还原一些逝去的场景。”

惠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鲁北民俗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之一,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年画,手扎灯笼、牛皮鼓、武定府小菜等。参观者可以了解惠民一些独有的传统工艺和民风民俗。

“这个项目是纯公益的,将来也不会收门票。”房春生笑着解释,“流传在近现代的这些实物,过去我们在农村经常可以见到,往往也就熟视无睹了,大量的民俗物件就这样从我们眼皮底下流失了,如不采取措施保护,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损失和遗憾。”

目前,惠民县已经有两家由个人出资建设的民俗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直坚持免费开放,每月都有千余人参观,附近县市也有不少民俗爱好者前来参观摄影。

新闻推荐

惠民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记者刘珅通讯员王军报道本报惠民讯近日,惠民县姜楼镇青年丁奕鸿的电脑上,阿里旺旺不停地跳动着;手机也不时发出“叮咚”的声音,提示着朋友圈又有了新消息。丁奕鸿一会儿忙着...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