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滨州百年古建筑剪影 小村庄里有座百年天主教堂

鲁北晚报 2014-11-25 17:48 大字

建筑是定格的历史,是凝固的音乐,是时代的烙印。不管是北国风光的大气恢宏,还是江南小镇的恬淡素雅,建筑总带着它独有的特色矗立在沧桑岁月中。

随着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开始消逝在钢筋水泥打造的高楼大厦间,那或温婉缠绵、或旖旎浪漫、或端庄大气的古民居、老阁楼、大庙宇也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在纷杂的商铺之后,在拥挤的高楼之间,那一方宁静质朴的世界越来越狭小。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每一片青砖绿瓦下都有一段曾经的回忆,那静默的回廊花窗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已经逝去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残存的建筑遗迹也将一一消失殆尽。

知道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想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了挖掘深藏在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本报特此开辟《寻访滨州20世纪古建筑》系列报道,跟随滨州市著名摄影爱好者刘杰的脚步,领略那些典藏于影像中的古建筑的风姿。

21

□晚报顾问 刘杰/图 晚报记者 路彩云/文

在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小刘村坐落着一所颇有年头的教堂,直刺云天的十字架不但见证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也接纳着无数善男信女们的虔诚,尽管翻新后的教堂已经褪去昔日的历史光环,但那份源自世人内心的虔诚仍旧让它傲然矗立,礼拜日的时候这里仍旧是教徒们汇集一堂的圣地。   

小刘天主堂始建于1916年,据说是来自美国的两位神甫在阳新县小刘村传教时出资修建了教堂。据现小刘村天主堂教会副会长张忠民介绍,当时不少教众主动出工参与建设,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光建教堂就用了七年多的时间。

教堂初建成时分路南、路北两个院落。路北院间隔为东西两院,共占地十余亩。西院有礼堂一座,瓦房38间,为教士专用房;东院有房40间,后20间为职工和贞女宿舍,前20间为女子学校。路南院有修女楼2座、经言堂17间,昔日的整齐房屋如今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建成后的小刘天主教堂归属周村教区,阳信县、无棣县、惠民县北部、沾化县西部等地的教众都汇聚于此做礼拜。

教堂坐北朝南,南北长20米,东西宽8米。东侧门额上端写有“星耀海世”四个大字,南门两旁各有两根石柱,顶端建有小阁楼,上写“天主教堂”四个大字。在院中央立有一木制十字架,直刺云天,室内北端写有“天主享受,荣福于天,良人受享,太平于地”十六字。教堂主体保存良好。2011年11月被阳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小刘天主教堂开设教会学校,初设两个班,以宗教课为主,外加算数、国文。1934年改称“道德学校”,全部招收女生。1935年又开设了磐石学校,全部招收黄河以北各县的男生。两学校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停办。1935年,小刘天主教堂还开设教会医院门诊,由3名美国籍修女为主治医生,全部为西药,一年后改换中国籍修女为主治医生,1941年停诊。据了解,由于医院内有多种西药,抗日战争开始后,曾有乐陵地区的八路军伤员藏在此处治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对在华的美国人包括男女传教士实施突然袭击,将小刘天主教堂的全部美国人拘留,小刘天主教堂教务处于完全停顿状态。1945年阳信县解放,中国神甫宗怀德来到小刘天主教堂,不久离开了,此后的50年里,小刘天主教堂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00年,神甫宗学水来到这里,一待就是十年。宗神甫来后出资修缮了钟楼,又盖起了北面的四间神甫住房。到2010年宗神甫离开时,周边来做礼拜的人员每次达500人以上。2010年,现任神甫李玉训来到这里。目前,小刘天主教堂仍旧是众多教徒趋之若鹜的礼拜圣地。

新闻推荐

惠民县公安消防大队对专职消防员进行业务培训

□通讯员晚报惠民讯 12月8日,惠民县公安消防大队对李庄消防站政府专职消防员进行业务技能及理论培训。本次培训主要以业务理论学习、消防技能训练...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