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民挖鱼塘,偶然发现珍贵北宋道教石像 国家一级文物,出土十八年后终入藏博物馆北宋“救苦天尊像”重生记

济南时报 2013-11-28 11:13 大字

修复后的“太一救苦天尊像”“太一救苦天尊像”底座铭文拓片

本版照片均由惠民博物馆提供□本报记者 钱欢青

发自惠民

惠民博物馆的建筑极有特点,一个仿古的大院落,气定神闲地坐落在公园一角。可惜由于这一建筑原本不是为博物馆而建,还达不到规定安保条件,所以还没有对外开放,只有几个老人在门口,晒着冬日的暖阳。

虽然大部分文物深锁库房,但记者还是幸运地见到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太一救苦天尊像”。石像被罩在一个玻璃柜里,打眼一看,便知其头部经过修复,而其底座背面,则有一长段铭文,明确标示了石像的建造时间———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

根据惠民博物馆副馆长齐向阳的说法,这是惠民县唯一一尊北宋道教石像,对研究宋代道教、造像式样、惠民县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其辗转入藏博物馆的曲折经历,也堪称传奇。

“救苦天尊”现人间

“太一救苦天尊”也称“太乙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

齐向阳告诉记者,惠民博物馆馆藏的这尊“太一救苦天尊像”能重现人间,实属机缘巧合。

那是在1992年。有一天,惠民县孙武镇郭尹二村村民徐俊海在村东挖鱼塘,挖着挖着,突然发现了一尊青石造像。石像的大部分都比较完整,但头部却已破损,只发现了三分之一的头部碎片。

石像出土后,徐俊海和他的家人一直将其供奉在家中。其间,有不少文物贩子上门高价求购,但是都被徐家拒绝,在徐俊海和他的家人眼里,这不仅仅是一件值钱的文物,还带着某种神圣色彩。

十几年过去了。徐俊海先生和他的家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还有“天尊”的护佑,兴办了企业,添置了家产,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唯一让他们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太一救苦天尊像”头部的残缺。

经过全家人商量,徐俊海决定将石像无偿捐献给惠民博物馆,由博物馆将造像修复。

2010年5月,徐俊海的弟弟徐俊元来到惠民博物馆,表达了全家人捐献石像的想法。惠民博物馆馆长李爱芹对此表示感谢,并承诺一定将石像修复好。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前往徐俊海家进行先期察看,工作人员仔细一看,造像底座背面还有铭文,铭文上写明这是一尊“太一救苦天尊像”,为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棣州厌次县(今惠民县)人刘栋所造,足见其价值重大。

齐向阳至今仍记得,佛像的正式捐赠是在2010年6月18日。这一天一早,博物馆工作人员就开着车来到郭尹二村徐俊海家,“我们提着一箱梨就进了徐俊海家。他们很热情。毕竟石像在自己家已经供奉了18年,在请走石像前,徐家人还搞了个简短而隆重的仪式,烧了纸,放了‘开天雷\’,算是为石像送行。”

修复石像告慰捐赠者在天之灵

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他们不要求获得“补偿”,但希望博物馆能早日修复石像。2010年秋天,徐俊海来到惠民博物馆,询问石像修复的情况,并当场捐出888元人民币,资助博物馆修复石像。888元只是个象征,表示佛像从1122年建造到2010年正好历时888年,钱虽然不多,但徐俊海的举动还是令惠民博物馆全体职工非常感动。

为修复造像,惠民博物馆馆长李爱芹联系了山东省博物馆,但由于省博物馆正值新馆建设之际,实在无暇顾及。之后,又联系了本地及青州几家石雕厂,均未取得满意答复。

2011年初春,徐俊元打来电话告知李爱芹馆长:徐俊海先生已因病去世。

徐俊海生前未能见到完整的“太一救苦天尊”造像,成为永久的遗憾,这也让惠民博物馆工作人员有无法释怀的歉意。最终,博物馆决定自己修复造像。

修复石像的任务落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胡亮的身上。胡亮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爱好绘画、设计,经常尝试着修复一些残缺的文物标本。在接受了石像修复的任务后,胡亮四处搜集与道教造像相关的文字、资料,托人购买优质石膏粉、修复工具,与文物专业人员商讨造型方面的问题。根据相关资料结合这尊宋代“太一救苦天尊像”的雕刻风格,经过反复的实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终于在2011年8月将“太一救苦天尊像”成功修复。齐向阳说:“修复完成后,我们将石像陈列在博物馆,希望能告慰徐俊海先生在天之灵,如今,每年,徐俊海的家人还会到博物馆来祭拜这尊‘太一救苦天尊像\’。”

救苦天尊“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亡”

细观这尊“太一救苦天尊像”,可见其为坐姿,青石质地,单体立雕,通高70厘米、宽61厘米、厚43厘米。石像右手持杨柳枝于胸前,左手托一水盂,身着交领袍服,衣袖宽大,覆盖双腿,胸前结带,飘落于身前,衣褶重叠。

石像底座呈长方形。底座后部刻有行书铭文。铭文为:“大宋宣和壬寅岁四月廿七日棣州厌次县刘栋于青社造太一救苦天尊一躯载归厌次高元村祖茔前奉安追荐先亡仂愿一切幽冥同此济拔谨题”。

齐向阳表示,石像铭文书法造诣较高。北宋后期,宋代书法已到成熟期,“苏、黄、米、蔡”四家书风流行,成为当时及南宋书坛的流行体,“该石像铭文书体就具有比较强的时代特征,对研究宋代书法具有较高的价值。”

根据铭文记载,这座石像的雕刻年份是北宋宣和四年,即公元1122年,此时已到北宋末期,距今已有891年。造像主人是棣州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刘栋。

关于“救苦天尊”,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邪,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耶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洲帝君。”若遇到困难,只要祈祷天尊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凶为吉”,亦可“功行圆满,白日升天”。《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描述太一救苦天尊“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亡”。可见,从其作用和地位来看,这位道教中的“太乙救苦天尊”相当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或者“地藏王菩萨”。

得宋徽宗赏识石像建造者平步青云

“救苦天尊”的信仰在宋代十分流行,并深入民间,这与宋徽宗赵佶大力推崇道教有关。

公元1101年,端王赵佶登上皇位,即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但政治上却非常昏庸。赵佶即位后膝下无子,后经道士看风水,建了皇家花园艮岳,此后连续生了三十多个皇子、二十多个公主。赵佶龙心大悦,又加上王老志、林灵素等人的迷惑,便对道教深信不疑。宋徽宗要求道箓司册封他为“教主真君皇帝”。他自己也赏赐许多道士高官厚禄。于是全国各地许多自认为有法术道行的道士纷纷涌入京城,妄想以道术作为求取功名的捷径。其中就有棣州厌次县(今惠民县)人刘栋。刘栋原为儒士,棣州贡生,他上书朝廷,自称是神仙九天益算韩真人的弟子。徽宗封刘栋官直龙图阁,在其家乡棣州厌次县建“韩君丈人观”。后来,又封其为守静先生,可谓平步青云。齐向阳说,惠民县博物馆馆藏石像铭文记载的造像主名字、时间、地点都与史书记载刘栋事迹相符,应该是同一个人。

根据石像铭文可知,该像安置于高元村祖茔。如今,距造像出土点北部不足一公里处,确实有一个高家村,也与铭文记载相符。高家村北500米处有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遗址,属于周代。可见,此地自周代至今一直是人口聚集的地方。

齐向阳说,石像铭文中的“青社”,指的应该是青州。青州在历史上就是盛产石雕的地方,惠民县距青州只有一百多公里。惠民县近年来出土了许多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专家认为就是青州所产。齐向阳说:“1997年、2007年,惠民县曾出土过多件北朝佛教造像,周边地区近年来也出土了许多佛造像。但是出土的北宋道教造像却仅此一件,可见其意义重大。”

新闻推荐

“红色通缉令”在逃贪官鲁企董事长赵汝恒归案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1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的统筹指挥下,中国、加纳两国司法执法和外交部门密切配合,将外逃至加纳的“百名红通人员”赵汝...

惠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惠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