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兆坤:“造血”帮扶助增收

鲁北晚报 2013-07-04 18:32 大字

■王兆坤的身影每天都会出现在修路筑渠的工程现场

□晚报记者 张丽/文

通 讯 员 荆振华 耿佩芳

43天,五间窗明几净的村委办公室落成了。

46天,长2000米宽5米的混凝土公路竣工了。

82天,4000米高标准衬砌的排水沟筑起来了。

苗木长起来了,村民和村集体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村民们搁置多年的秧歌扭起来了,新兴的健身广场舞跳起来了。

……

自从市水利局派驻的“第一书记”王兆坤来到了村里,惠民县皂户李镇袁家庙村便大变样了。村里的文化人李宗堂用“喜出望外”和“帮村民们实现了多年的梦想”等字眼来表达喜悦之情和感激之情。

一条干净而又笔直的混凝土公路横贯村子东西,两旁高标准衬砌的排水沟依傍前行,道路两旁的房屋愈发显得整齐有序,阴凉地儿里偶尔可见乘凉的老人和嬉戏的儿童,和谐的乡村美景让人陶醉。

沿着公路前行,一片看不到边的苗木林子便会呈现在眼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以前我家只种了三亩苗木,现在我家种了十六亩。”正在林子里劳作的村民蔡仲祥说袁家庙村有种苗木的传统,但是之前村民们却不敢放开手脚大干,因为道路不通、信息不畅、规模不大等原因树苗卖不上好价钱。

“现在只管种苗木,其他的不用担心,王书记有办法!”蔡仲祥眉开眼笑。

王书记有什么办法?见到记者疑惑的眼神,蔡仲祥将手指向了远处的一片苗木林子。

“那是王书记通过土地流转,流转出来的600亩土地,通过招商引资建成高标准、大规模的苗木示范基地。”蔡仲祥说,为了进一步扩大“苗木基地”的效应,王兆坤又从引进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入手,推行园区化管理,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组建了袁家庙村苗木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有效促进了苗木产业的转型升级。

>>修路筑渠  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苗木产业  推动村民和集体增收

专业种植苗木的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没有落后。

刘增美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刘增美家有8亩土地流转出去了,每亩土地每年即可获得相当于1200斤小麦价值的承包费,而种植一亩小麦的收获一般只有900至1000斤。

其实,刘增美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苗木嫁接工人”或者说“苗木嫁接经纪人”。由于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刘增美有更多的时间到苗木基地务工或带领村民到外地为其他苗木种植户提供苗木嫁接等服务,获取另外一份收入。“嫁接一个树芽的人工费是2毛,一个人平均一天嫁接1500个,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大约在3万元左右。” “苗木嫁接工人”的收入很是可观。

2012年的统计,仅袁家庙村招商引资建立的600亩苗木基地每年就生产苗木播种、嫁接、移植等劳务费260多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3000多元,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

“我每天要上班,只在闲暇时刻加工刀子。一天也就20多把,每把本钱5元左右,能够卖到四五十元,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首届黄河三角洲美化苗木博览会在皂户李镇成功举办之后,不只火了皂户李的苗木工业,也带动了餐饮、劳务、苗木嫁接等一系列的附属产业,袁家庙村村民李景兵发现生产嫁接刀销路不错,便利用在活塞厂学到的技术做起了这单生意。现在村里已经有三农户在做嫁接刀加工,仍然是求过于供。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新增的40余亩土地一起进行了流转。村集体有钱了,这就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苗木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袁金堂是袁家庙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在跟随王兆坤修路筑渠的过程中瘦了20斤,但是每次说到新增的40余亩土地为村集体每年带来5万元的收入时,他总是合不拢嘴。

>>“造血”帮扶

期待长期效益

“老李,中华寿桃的长势怎么样啊?”王兆坤来到了袁家庙村西北方的一个果园里。

“国庆节前后就可以上市了!”循着声音望去,果农李丰林从果园里弯着腰走了出来。

“到时咱们联合其他园子一起组织采摘游,这样的话销路你就不用愁了,价格也有保证。”在这片种满了桃子、杏、核桃、山楂等多种果品的园子里,王兆坤和李丰林像一对老朋友一样谈起了生意经。

李丰林种了十几年的果树,尽管去年受到台风的影响,但收益仍是不错,他说,这与王兆坤常常钻到林子里给自己出谋划策密不可分。

不断变好的村容村貌,村民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威信越来越高的村班子,蒸蒸日上的苗木产业经济……这些都让王兆坤兴奋不已。帮扶已接近尾声,这让王兆坤又有些不舍。

怎么才能避免人走政息,怎么才能让袁家庙村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并且越来越猛?这是村民的担忧,也是王兆坤从进村的第一天就在思考的问题。

继续以苗木基地发展为龙头,做大做强苗木种植产业;以村西头的果园为依托发展果品自主采摘旅游产业;食用菌养殖是袁家庙村的传统,投资300万建食用菌基地也在洽谈中;袁金堂有工程建设的经验,让他带领村民们注册建筑公司,发展建筑及建筑制品产业……在王建坤的心里,一副宏伟蓝图正在慢慢开展。

王兆坤说,“输血”帮扶只能解一时之渴,“造血”帮扶才能发挥根本作用。

依托本村资源创建可推广、可借鉴、能收到长期效益的经济产业,在王兆坤的带动下,袁家庙村村民的腰包越鼓越大,袁家庙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2012年初,滨州市选派一百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党员干部,到部分农村任“第一书记”。一年多过去了,他们牢记职责,逐步成长为贫困村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主心骨”,成长为生态文明村晋位升级、科学发展的“领路人”。他们与群众朝夕相处,增进了感情,树立了形象,受到群众的欢迎、信任和好评。

为真实反映“第一书记”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的驻村扶贫状况,深入挖掘他们“吃住在村、帮扶到户”,真正为村送政策、办实事、解难题、助发展的事迹,经市委组织部同意,本报组织专题报道组,对部分驻村“第一书记”进行采访,今天起推出《滨州“第一书记”风采》专栏,力求以最真切的细节和最感人的故事对他们的帮扶生活进行生动展现,传递正能量,为全市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开栏的话>>

新闻推荐

4.调查处理村民反映的土地管理方面的问题

滨城区责成杨柳雪镇后李果者村李某自行拆除违规建设的房屋。惠民县责成何坊办事处调查处理蔚家村村民张某未经审批建房的问题;责成皂户李镇协调解决幸福赵村赵某反映的村民刘某欲改变耕地...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