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负鼓携琴的沧桑 ——七百多年的胡集书会的前世今生
1983年胡集书会盛况:几百艺人说书,数万观众听书,十分壮观
□韩克顺
胡集是220国道上的一个大镇,历来是交通便捷、商贸繁荣的重镇,这里有一个七百多年的书会,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山东省的首批,也是滨州市的第一家。近年来连续入选山东省贺年会民俗旅游项目。
胡集“二、七”逢集,“集”特别大,农历正月十二日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这天早晨,曲艺艺人带着被褥和乐器,兴冲冲地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帽子上、眉毛上、衣领上挂着霜花,一见面便称兄道弟,喊师叫姐,是久别重逢,亲热异常。
昨晚住在镇上店里的艺人,也早早地起来洗刷用饭,带着乐器走进书场(村里的大场院),扯旗挂号,摆上摊子,准备登台表演。所谓“台”就是脚下那块地。还有的“台”用树枝划一个圆圈,中间放一块半头砖,这是早来的艺人为他(她)们师兄妹占的“埝儿”。
太阳升到天空东南角的时候(也就是10点钟左右),胡集村南半部的场院里、湾岸边、崖头上、墙根下,街头巷尾,角角落落,涨满了人潮,几百名说书艺人和数万观众交织在一起。突然,鼓声咚咚,紧接着竹板啪啪,琴弦吱吱,没有举行什么开幕式,也没有人宣布开始,四五十处曲艺场的几百名曲艺艺人同时说唱起来。他(她)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艺坛前辈,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还有十二三岁的小演员。艺人们有的来自山东省的惠民(后称滨州市)、德州、聊城、菏泽等地,也有的来自河北省的沧州、保定、石家庄等地,还有的来自江苏、河南、天津、辽宁、内蒙古。表演的艺术形式有西河大鼓、渤海大鼓、东路大鼓,山东快书、毛竹板书、评书,还有山东渔鼓、河南坠子、杨琴等。
人们一簇簇,一堆堆,把一档档(一档即一伙一帮的意思,一般2-3人)的说书艺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若大的说书场,有四、五十堆人群,恰似欢乐的海洋里盛开着朵朵莲花。
说书场上,还不时看到观众三人一帮,两人一团,交头接耳,比比划划,在品评艺人的技艺,这是附近村里的当家人,也是书会的另一半,他们要选聘雇请好艺人到村里说书,以欢度元宵佳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天艺人的表演特别卖力,他们选择各自熟悉的书目中最热闹、最精彩、最拿手的章节篇段,精唱细说,以求得观众的青睐和好评,一旦被雇主看上,便停止表演,到一边商谈价格,其他人继续表演。艺人表演一次不一定被人看中,为了卖下场(被人请去),往往多次表演,因此书会持续到下午三四点钟。这时大部分艺人卖下场去,他们和雇主谈妥价格,雇主交上大约书价十分之一的定金,拿走艺人的鼓槌或一件乐器,那可是艺人吃饭的家伙,以此表示双方诚意。少数卖不下场的艺人,有的跟着师父或师兄混口饭吃(没钱),有的打道回府。
正月十二日大集这一天,是例定的书会开始的日子,场面实为壮观,几百艺人说书,数万观众听书,真是书山曲海,人流如潮,是黄河三角洲上民族艺术的一个奇观。同时也是个曲艺市场,有卖的,有买的,像大集上的其他市场一样,雇主可以选择艺人,艺人也可以选择雇主,双向选择,优胜劣态,适者生存,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这也是书会几百年来,历经风雨,兴衰起伏,而顽强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晚上,卖下场的艺人到胡集周围的村里演出,在这方圆五十里左右的范围内,有上百个甚至几百个村庄,有几百名民间艺人同时说书,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听书,而且持续四五天,这种奇观已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延续了七百多年。无怪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教授多次考察后说,胡集书会山东独有,全国罕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方系教授石清明女士连声赞叹:“不虚此行,中国的民间艺术太丰富了,太独特了。”
胡集书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综合各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很久以前,从南边来了一伙说渔鼓书的和北方来的说“落子”的艺人,互相不服气闹起了矛盾,相持不下,第二年各自带来更多的艺人相争,几年后说书的艺人越来越多,形成了相互争艺的场所。以后艺人们认识到来此献艺是好事,无论从哪方来的都是些穷说书的,相互仇视对垒有害交流技艺,经过调解和好,形成了书会。
二、据史书记载,宋朝时在我国北方的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音乐与唱词相结合的“诨唱”艺术,到北宋末年,赵德林(棣州人)又创出一种曲艺“鼓子词”,同时,“评话”在这一带也特别发达,此时的书会在棣州(现在的惠民县),到元代初年(公元1279年),蒙古人南侵,棣州遭乱,艺人们为避乱,抗蒙反金,把书会迁移到棣州城东南方50里远的大集镇胡家集,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三、胡集是周围百里的大集镇,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第一个大集,这里地处鲁北平原,紧邻黄河,交通便利,经济富庶,为欢度元宵佳节,周围数万群众都到这里赶集,置办灯节用品,期间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这里的人们特别爱听说书,而说书比其他民间艺术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是场地不限,大小都行,场院屋子、农家院落都可;二是道具简单,一个鼓子、一把琴,有的只有一快竹板或铜板;三是接待容易,一档说书的一两个人,吃住方便;四是价格适中,开支不大,村里负担得起;五是时间适宜,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正是农闲时间,人们有时间听书,再加上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这种需求促进了书会发展。后来书会形成了前节、正节、偏节。所谓“前节”,就是正月十二日大集之前,远处艺人为了不误赶集聚会,提前几天,来胡集周围演出;十二大集至十六日晚为“正节”,这期间有元宵节,是说书的盛期,书价也最高;正月十七大集至二十一为“偏节”,说书艺人卖场的少了,书价也较低。这样,艺人们在胡集,年年聚会,世代相传。
胡集书会历史悠久,但呈波浪式发展,远的没有记载,不知道情况,清末民初是书会的一个盛期,据1934年编纂的《惠民县志》记载,民国初期,惠民县元宵节前后的娱乐消费有个统计表,其中用于正节说书的费用为1200元(大洋),是300多个村的总费用,当时惠民县有1000余个自然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村庄都雇说书的,每村花费为4元左右。
解放初的五十年代也是书会的一个盛期,据干了三十年胡集镇文化站站长的胡同利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书会艺人达到300档子以上,约600余人。“文革”时书会几乎中断,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会进入又一个高潮,此时笔者作为记者,家又是胡集村,对书会进行多次报道,那几年到胡集赶会的艺人多达250余档,500多人,观众数万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到胡集考察并演出,她看到胡集书会的盛况非常感动,称胡集书会是说书艺人的圣地,不到这里很大的遗憾。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兴盛,书会也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受到严重冲击,一度萧条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书会又开始复苏,走出了低谷,走向又一高潮。近几年,每年有百余档艺人前来赶会,不仅有近邻省河北、河南、天津等地的,还有湖南、江西、黑龙江等省的,还增添了湖南花鼓、江西春锣、东北二人转等新曲种,使观众大饱眼福,也使外国游客领略了中国民间艺术独特的能力。
胡集书会形成了前节、正节、偏节。“前节”就是正月十二日大集之前,远处艺人提前几天,来胡集周围演出;十二大集至十六日晚为“正节”,这期间有元宵节;正月十七大集至二十一为“偏节”,说书艺人卖场的少了,书价也较低。这样,艺人们在胡集年年聚会,世代相传。
新闻推荐
□通讯员 晓剑 崇芳 晚报15505430155热线讯 2月3日上午10时许,惠民县清河镇派出所民警接警称有人要在村委会院内自杀。现场一位80多岁的老大妈边哭边吵,不...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